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五)~I 396經(聖弟子經):本經敘述聖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報。

  396經(聖弟子經):本經敘述聖弟子因知四谛而得其果報。“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暗冥,光明顯照”,故而四聖谛亦複如是,它可以使聖弟子“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淨,與無間等,俱叁結斷”。

  397經(佉提羅經):敘述如不知苦谛、苦集谛、苦滅谛,則不得苦滅道谛。

  “佉(音“區”)提羅”是一種樹木,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洋槐樹”,其材質堅硬,有彈性,紋理直,易加工,耐腐蝕,因而過去人喜歡用這種樹來製作扁擔。洋槐樹的葉子很小,比一元的硬幣稍大一點。那麼,佛陀用“佉提羅”來比喻什麼呢?

  佛陀說:“當作如是說:我于苦聖谛未無間等,苦集聖谛、苦滅聖谛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迹聖谛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在這裏,佛陀所講的是有關四谛的修行次第。前叁谛(苦、集、滅)與後面的道谛是一種因果關系,如果對于前叁谛沒有深入的了解與現觀,那麼對于苦滅道迹聖谛也會不甚了了。如果哪個人想跳過前叁谛,而直接到達第四谛的話,則是不可能的。這個義理與中國的禅宗所主張的“頓悟成佛”不太一樣,因爲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

  爲了說明四谛的修行次第,佛陀作了一個比方:“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有是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種樹的葉子太小了,即便是將很多樹葉集合起來去盛水,也同樣無法盛得住水。但是如果使用那些寬大的樹葉去盛水,往往一片樹葉就足夠了,比如用“純昙摩葉(蓮葉)、摩樓迦(大葉蔓藤)”之類的寬大枝葉,“合集成水者持行者,此則善說”。用小樹葉去盛水,沒走幾步水便漏得一幹二淨;若用諸如大荷葉去盛水,估計一次盛個2升水都沒問題。這裏將前叁谛比喻成槐樹葉,而將第四谛比喻成荷葉。當然,佛陀並無厚此薄彼之意,此譬喻的根本用意在于修行要講次第,還是要從最基本修行步驟開始,不能好高骛遠。因此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這個“人成”非常重要,人都沒做好,又拿什麼資糧去成就佛道呢?中國人喜歡浪漫幻想,不喜歡腳踏實地務實求證,這是中國人的國民共性。因此中國的佛教經典作家們不喜歡修習四谛十二因緣,而喜歡講六度萬行廣度衆生。如果把握得不好,“衆生”沒度成,反而把自己也度成徹頭徹尾的“衆生”了(道心退墮與衆生爲俦)。由此可見,四谛法門對于修行者來說,是多麼的要緊!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即是此理。(8月1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