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五)~A 第365經(見法涅槃經):重點是回答什麼叫“見法般涅槃”

  

漫說《雜阿含》(卷十五)

  

365經(見法涅槃經):

  

本經與前面的363、364經精神基本一致,重點是回答什麼叫“見法般涅槃”:即對于老病死,若能生厭、離欲、滅盡,而不起諸漏,心善解脫的話,就叫做叫法般涅槃。

  

366經(毗婆屍經):

  

本經的重點是講過去六佛所悟之道,無非就是對十二因緣的順逆觀察:

  

“毗婆屍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禅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衆生于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些老死,緣生故有老死。……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譬如緣油炷而然(燃)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

  

關于十二因緣,我們並不陌生,我在相關文章中已反複地講過許多次。佛陀通過毗婆屍佛,進而講到了屍棄佛、毗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以及迦葉佛,都是通過對十二因緣的深入體察,而悟入正覺。那麼釋迦佛本人呢,也是和上述六佛相同,都是由十二因緣而悟法。有人會說,如果將佛陀的覺悟之理歸結爲十二因緣,豈不是太狹隘了?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原因是他對十二因緣沒有了解透徹的緣故。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佛教離開了緣起法,那麼佛教就不能稱爲佛教(起碼不能稱作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我不是在危言聳聽,也絕非信口開河。對佛教史稍有涉獵者,相信都會贊同我的觀點。

  

下面稍談些我們常講的過去七佛。

  

關于過去七佛,除釋迦佛外,尚有六位古佛。《長阿含經·大本經》對他們有著詳細的闡述(可參看該經,亦可參考本人《漫說長阿含》相關文章)。根據佛經所載,過去、未來、現在叁劫之中,均有千佛現世,然只有此七佛與娑婆世界因緣殊深。在七佛之中,毗婆屍佛出現于過去九十一劫中,屍棄佛與毗舍婆佛出現于過去叁十一劫中,拘樓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與釋迦佛則出現于現在賢劫中。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七佛皆有成佛偈,據《增一阿含》所載,此七偈分別是:

  

1、忍辱爲第一,佛說無爲最,不以剃須發,害他爲沙門。

  

2、若眼見非邪,慧者護不著,棄捐于衆惡,在世爲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複然,執志爲專一,是則諸佛教。

  

4、譬如蜂采華,其色甚香潔,以味惠施他,道士遊聚落,

  

不誹謗于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谛觀正不正。

  

5、執志莫輕戲,當學尊寂道,賢者無愁憂,常滅志所念。

  

6、一切惡莫作,當奉行其善,自淨其志意,是則諸佛教。

  

7、護口意清淨,自行亦清淨,淨此叁行迹,修行仙人道。

  關于“諸惡莫作”之偈,有二說,一說爲迦葉佛所說,一說爲釋迦佛所說。按照現在的觀點來看,持釋迦佛所說者居多。(8月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