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經(多聞比丘經)、363經(說法比丘經)、364經(說法經):
本經著重解答所謂“多聞比丘”相關標准的議題。佛陀問諸比丘:“有多聞比丘。雲何如來施設多聞比丘?”意思是什麼樣的比丘才能堪稱爲“多聞比丘”。佛陀對此回答是:
“若有比丘聞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是名如來所施設多聞比丘。”
在363經中,佛陀問比丘們何謂“說法比丘”,回答也差不多,“若有比丘說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而此二經所述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多聞”是針對自身而言,說明比丘一方面博學多聞,另一方面也是學修並進,對于因緣法有著深入的領悟與實證,不僅能做到“厭”、“離欲”,而且還能掌握並證得了“滅盡法”(涅槃),這就從有學逐步進入到無學的修行次第,相當不容易。
而在363經中,“說法比丘”又有了新的進展,這類比丘不僅能做到多聞實學實證實修,而且能將自己所學習到的、領悟到的毫無保留地向大家進行宣傳,現身說法。用現在的話講,叫己他兼利(自利利他)——他不僅自己獲得了覺悟,同時還想方設法使更多的人獲得覺悟,這就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菩薩道精神。符合這樣的標准,才能稱得上是“說法比丘”。自己一知半解,就敢于爲天下先,四處招搖標榜自己,就不能具備“說法比丘”的資格。事先聲明,我寫這些文章,是一種“漫說”,它們只是我個人的心得與體會,與“說法”相去甚遠,因爲我深知自己距離“法說比丘”,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在第364經中,佛陀談到了“法次法向”問題。什麼叫“法次法向”?佛陀說“若比丘于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這裏所講的,就是一個修學次第的問題,即依著法、下一個法(次法、隨法)的次序修學實踐(向),換句話說,“法次法向”就是沿著解脫的道路(方向)逐步邁進,最終實現解脫。佛陀在這裏所談的“法次法向”,比較務實,不提倡弟子們一開始就去唱什麼“性空妙有”之類的藝術腔調,而是老老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向著邁步。具體方法是什麼?就是要從我們人生中的生老病死等看似自然規律的諸現象入手,逐步看透人生的本質,做到“生厭、離欲”,再向著“滅盡向”穩步前進。我們不要將“生厭”看成是什麼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種“厭”,是對整個人生輪回的厭離,活好當下、爭取完滿人生,則是每一個佛教徒應有的生活態度。而解決老死的根本辦法,就落實到“五戒十善”上面。在現實生活中,對于一切假醜惡,我們要“戒”行之、警惕之;而對于一切真善美,我們都要努力去踐行之、贊歎護持之。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對“止惡揚善”的真實踐、真修行,那麼對輪回的厭離也將是一句空話、大話。我們常常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是佛弟子應有的本份,也是對現實生活所持的積極態;而在各自內在的修持上,則要努力“自淨其意”,先把自己的身心收拾幹淨,做到一絲一毫無有牽挂。如此這般,才稱得上爲佛陀所稱道的“法次法向”。(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