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經~342經:
336經至342經,都是比較短小精焊,而且講的都是與六根六境有關聯的話題,因此合並略說。
336經(六喜行經):六喜行指的是六根與六境相緣合,會産生一種歡悅心、喜愛心。“若眼見色,于彼色處行”,這裏的“行”,是指因喜而去造作,即産生各種各樣的“業”報。佛陀的用意很簡單,目的是讓我們不要隨自産生愛染,以免引起後患。
337經(六憂行經):此經與336經相對應,一個是“喜行”,一個是“憂行”。憂是喜的相反面,“謂眼見色憂,于彼色處行”。見到喜歡的東西,忍不住會多看幾眼,多回味幾次,從平凡人的立場上來講,這都再正常不過;然而從一個有著更高要求的出家比丘(或學佛者)來說,就顯得不應該了。
338經(六舍行經):這裏的“舍”,非舍棄義,而是頗類似于“無動于衷”。336經爲喜行經,337經爲憂行經,而338經則是舍經——不喜不憂之經。不喜不憂(舍),它是平常人見到所接觸物體後的一種心理反應,與佛法上的離二邊行中道的“不喜不憂”是兩回事。“謂眼見色舍,于彼色處行”,“舍”同樣會引起後果,並非說無關緊要。
339經~342經(六常行經):此四經均名爲“六常行經”。339經:此處的“常”,是一種修行意義上的“平常心”。經中對此闡述道:“有六常行。雲何爲六?若比丘眼見色、不苦、不樂,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眼見色不苦不樂,與上面的“不喜不憂”是完全不同的,因爲它們是建立在“正念正智”的基礎上,達到了一定的階次。340經:本經敘述六常行成就,佛對此六種常行的態度是:“若比丘成就此六常行者,世間難得。”說明成就此六種常行,並不是簡單可以獲得,而是需要花大力氣,下苦功夫。341經與342經敘述如果哪位比丘獲得了六常行,大家就可以而且應當去承事他、恭敬他、供養他,因爲這樣的比丘,“爲世間無上福田”,供養恭敬這樣的比丘,就無疑是等于給自己上了保險,購買了升值潛力巨大的投資基金,是一本萬利的好貿易,使自己獲福益無量無邊。當然,所謂“福田”也只是一個比方,其實供養恭敬一個修習功夫很深的出家師父,等于自己也無形中受到了感染,使得自己也跟著效仿去行善止惡樹立正見,這無疑是世間最大的“福田”。至于什麼人堪稱福田,《大智度論》說佛、辟支佛、阿羅漢均爲福田。進而處于有學位的那些不斷上進者,也可以稱之爲“福田”,比如說《諸德福田經》說僧衆之中有五德者,名爲福田,供之得福,進可成佛,“何謂爲五?一者發心離俗,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叁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軀命,遵衆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對于世俗人而言,種福田是功德,然可以適當作一下區分,比如說對于一些惡比丘,我個人以爲完全沒有恭敬供養的必要。出家比丘乃住持佛法,他們必須比平常奉佛人付出百倍的努力來促使正法久住;如果視自己眼中珠爲敝履,這樣的出家比丘,又有什麼福德讓叁寶弟子們去供養與贊歎?(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