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叁)~F 第312經(摩羅迦舅經)有一位比丘,名叫“摩羅迦舅”,請佛陀爲他說法

  第312經(摩羅迦舅經):

  有一位比丘,名叫“摩羅迦舅”,請佛陀爲他說法:“世尊,爲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不受後有。”

  而佛陀似乎沒接摩羅比丘的話茬,而是說:“諸年少聰明利根,于我法、律出家未久,于我法、律尚無懈怠,而況汝今日年耆根熟,而欲聞我略說教誡!”

  從字面上看,佛陀似乎並沒理會摩羅比丘,說你年歲太大了,而佛陀所說的法,是比較適合年青人學習的,因爲年青人“聰明利根”,很容易取得成就。你摩羅迦舅都這麼一把年紀了,也想聞佛說法?但我們反過來看,佛陀其實是有意考驗一下摩羅迦舅,看看他對修行的決心與毅力究竟如何。

  摩羅迦舅聞後,很是誠懇地向佛祈求:“世尊!我雖年耆根熟,而尚欲得聞世尊略說教誡,唯願世尊爲我略說教誡。”摩羅迦舅比丘如是叁請。佛陀見其具足誠意,方才爲其說法。于是佛陀問道:“若眼未見色,汝當欲見,于彼色起欲、起愛、起念、起染著不?”

  答言:“不也,世尊!”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

  佛陀見摩羅迦舅如是回答,便贊歎道:“善哉善哉!摩羅迦舅!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而且佛陀還說了一偈,即“若汝非于彼,彼亦複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爲苦邊。”

  佛陀的這句贊頌,其義是非常深刻的。首先,“見以見爲量”這個“量”,應如何理解?從狹義上講,它是認識事物的標准和根據;從廣義上講,是指認識作用的形式、過程、結果,及判斷知識真僞的標准。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去量知對象,自然全産生不同的量果。佛教界將“量”主要分爲四種:

  1、現量,這種“量”僅以知覺來進行認識作用,比如說當我們見到美味佳肴,自然産生食欲,“望梅止渴”便是典型的例證。

  2、比量,這是一種以已知的事實爲基礎,進而推理出其他事實。比如說我們看到遠處的火光,進而根據火光的強度與濃煙,進而推理出某個方位發生了火災;見窗外草木此起彼伏,我們即可判斷刮了大風;從世間的無常進而推演出世間的痛苦,等等。

  3、聖教量,這種“量”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即笃信聖者的說教,並依其說教來量知種種真知灼見。

  4、非量,它是一種精神上的錯覺而引起的錯誤的判斷現象。比如說我們見到沙漠上由于陽光作用而呈現出的火焰,由于雨霧現象而發生的海市蜃樓,由于陽光反射而引起的彩虹,如果我們認爲它們爲實有,則是錯誤的知見。

  佛陀在本經中的這幾句經文,我個人認爲是屬于第一種“量”,即“現量”。根據上下經文的意思,佛陀問摩羅迦舅“若眼未見色,汝當欲見,于彼色起欲”,意思是說當你的眼根與色境未接觸時,你還會生起欲念之心嗎?換句話說,我們的眼根失去了所緣的對象(色境),我們就無法生起某種概念或判斷(即“見”)。如此一來,“見一見爲量”一句可理解爲“我們的“見”是以所見到的爲標准,爲生起分別心的參照”。如果不“見”,則自然無量生起某種貪欲。比如說,當我們眼前並不存在什麼美味佳肴,而是呈現出一頓骨頭,我們還會生起食欲不?自然不會。如果在進一步說,當我們眼前即使出現了美味佳肴,我們仍然不會産生食欲,把所見的僅僅視爲某種“見”,這個就需要了不起的修煉功夫。

  或許我們會說,單單眼不見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比如說從小在寺院裏長大的孩子,等他長到成年時,即使他從來沒有見過女孩子,但是還是對異性産生好感。這種現象又如何解釋?根據佛教的觀點,這就涉及到“宿業”的範疇,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根據本經的提示,眼與色、耳與聲,乃至意與法,均可用現量來進行觀察與分析。

  至于佛陀所宣說之偈,即“若汝非于彼,彼亦複非此,亦非兩中間,是則爲苦邊。”是指事物之間的相互倚存關系,即彼非此,彼亦非此;是時,這個“我”,也並非彼與此的結合體。這是一種觀察知見的方法,也是一種人生觀和世界觀。

  摩羅迦舅聞後,連聲說“已知,已知”。佛陀聽後說你都知道些什麼,說出來看看吧。于是摩羅迦舅誦出一偈,如以四句爲一頌,此偈則爲十叁頌。我個人以爲,其核心爲叁頌:

  一、若見已見色,而失于正念,則于所見色,而取愛念相。

  二、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系著,起于種種愛,無量色集生。

  叁、不染于諸法,正智正念住,其心不染汙,亦複不樂著。

  頌一從眼色上去理解,偏重于物質現象世界;頌二從精神意識方面去分析,指雖眼不見色,卻心系著于諸法,因而仍舊會産生“種種愛”,而且這種念想引起的後果還更爲嚴重;頌叁是從修持的方法而言,重點著眼于“心”。若我們的“心”不爲各種客塵所染,自然就不會被塵垢所蒙蔽。這裏所講的是修行上漸進的法門,即“漸修漸悟”,與一步到位的“本來清淨”並不相同——這裏也不存在什麼修行次第高下的問題,而是針對不同的聞法對象而言,即對機權說。如果我們一定要分出個子醜寅卯來,便顯愚鈍了。

  順便說一下,以前的文章中,我對于諸經中的“偈頌”缺乏應有的重視,這是失誤,以後在這方面努力更正。(7月8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