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二)~B 第285經(佛縛經):本經屬于佛陀憶述性的經典,記述佛在未成正覺前,對緣起順逆的觀察。

  第285經(佛縛經):

  本經屬于佛陀憶述性的經典,記述佛在未成正覺前,對緣起順逆的觀察。

  佛陀在未成正覺之前,曾“獨一靜處,專精禅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衆生,生、老、病、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就是說我們世間俗人對生老病死的緣起,根本是茫然無知。佛陀很了不起,他自己提出了問題,而且經過一番深入思惟(“無間等知”),對所有問題都給予了完滿的答案。佛陀所思惟的問題有:

  1、“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

  結論:“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2、“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

  答案是:“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3、“取複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

  答案是:“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上面反複地出現一個字,即“有”。但這幾個“有”字的含義卻不盡相同。比如說“有有故生有”,其意思是“當有情生命的存在(有)了,出生(生命)就會生成(有)”。第一個“有”,是“十二因緣”中的“有支”,是指“生命的存在”,作名詞解;第二個“有”,作“存在”理解,是動詞;第叁個“有”作“生成”解,亦爲動詞。佛陀對上述叁個問題的自我思惟中,悟出了生命生死輪回的十二因緣的關系。若順觀,則從無明至老死,無明生則行生,行生則識生……有生則生、老死相繼不停,此爲一切衆生淪流于六道的根本原因;若逆觀,則從滅無明起始,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沒有生哪來的死?這是基本常識。因此佛陀譬喻說:“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很顯然,如果油與燈芯悉皆具足,這盞燈也自然會永遠燃燒下去,永不熄滅。相反,如果我們“不增油治炷”,那麼“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意思是說燈內膏油耗盡,難以爲繼,這盞燈便自己熄滅,無需我們親自動手。

  學佛人皆能明曉十二因緣的道理,似乎十之叁、四;而真正依之行持者,十中有一,尚且不保。因此佛陀說:“于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舍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離苦得樂,乃是奉佛人的最高精神追求。

  在佛法昌隆的今日,我們的“心”依然充滿著苦楚。如今人們最缺乏的是什麼?依愚見,乃是沈思與自省。每位學佛人,縱然每日擁有一分鍾的沈思與自省,也算吾教之大幸!偶讀南開區區四十字之“容止格言”(嚴範孫),不禁敬畏肅然。茲抄錄如下:

  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鈕必結。

  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

  氣象:勿傲,勿暴,勿怠。

  顔色:宜和,宜靜,宜莊。(6月14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