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L 第271經(低舍經):本經敘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時生起怠慢之心,即對于佛法産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後,用良言加以規勸。

  第271經(低舍經):

  “低舍”是一位出家比丘的名字。本經敘述低舍比丘修梵行之時生起怠慢之心,即對于佛法産生疑惑之心。佛陀知悉後,用良言加以規勸。

  有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他很喜歡發牢騷,心裏面藏不住話。在某一天,有衆多的比丘都集于食堂,他高聲地對大夥說:“諸尊!我不分別于法,不樂修梵行,多樂睡眠,疑惑于法。”意思是說,他對佛所說諸法很是懷疑,認爲不需要下力氣去思惟(分別)佛法;他對修習梵行很不喜歡,卻對整天睡大覺卻是樂此不疲。

  大家聽後都很是驚愕:低舍比丘真是膽大,在大衆中公然出此狂言,真是大逆不道!于是有人便將低舍比丘的這段話,如實向世尊作了彙報。

  佛陀聞後,對這位打“小報告“的比丘說:

  “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懶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于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于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若當比丘守護根門,飲食知量,初夜、後夜,覺悟精進,觀察善法,樂分別法,樂修梵行,離于睡眠,心不疑法,斯有是處!”

  佛陀在這段表態談話中,指出了低舍比丘所具有的幾大缺點:

  第一,“不守根門”,即處處放縱自己,不知道勤加守護自己的身心;

  第二,“飲食不知量”,即在飲食方面沒有節製,沒有堅守“過午不食”的戒條,而是一天吃上許多次,並且每次都吃得很多;

  第叁,喜歡睡懶覺,整天睡意綿綿,提不起精神,像抽了鴉片一樣;

  第四,他不僅身體懶惰,在心裏方面也很懶惰,飽食終日,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第五,最要緊的是,在他的思想深處,還處處充斥著愚癡“邪見”,且十分頑固。

  後來,佛陀將低舍比丘叫到了自己的跟著加以訓導。

  佛陀問:“你在食堂說過那番話嗎?”低舍回答:“實爾,世尊!”

  佛陀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低舍一一回答:

  1、“若于色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色若變、若異,于汝意雲何?當起憂、悲、惱苦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2、“于受、想、行、識,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彼識若變、若異,于汝意雲何?當起憂、悲、惱苦爲不耶?”回答:“如是,世尊!”

  3、“若于色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色若變、若異時,當生憂、悲、惱苦耶?”回答:“不也,世尊!”

  4、“受、想、行、識,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渴,彼識若變、若異,當生憂、悲、惱苦耶?”回答:“不也,世尊!如是不異。”

  從上面四個一問一答中,我們知道低舍這個比丘其實並是真的那般糊塗,他很明白事理嘛!可是明白事理是一回事,是否按照事理去行去做,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即一談起大道理來,我們都很明曉事理,有時候還可以侃侃而談,談得頭頭是道。可是一轉臉就立馬走樣,所謂“漂亮話一籮筐,壞蛋事一車箱”。

  佛陀爲了糾正我們愚癡凡夫這種毛病習氣,故說一譬喻:

  “如二士夫共伴行一路,一善知路,一不知路。其不知者語知路者,作如是言:我欲詣某城、某村、某聚落,當示我路。時知路者即示彼路,語言:士夫!從此道去,前見二道,舍左從右前行,複有坑澗渠流,複當舍左從右;複有叢林,複當舍左從右。汝當如是漸漸前行,得至某城。”

  佛陀說此譬喻有何所指?

  1、“其知路者,譬如來、應、等正覺。”——對道路很熟悉的,便是佛陀。

  2、“前二路者,謂衆生狐疑。”——我們都會行至人生的叁叉路口,選擇正確的道路,甚至攸關生死存亡;而善知路者的正確引導,顯得至關要緊。

  3、“左路者,叁不善法:貪恚害覺;其右路者,謂叁善覺:出要離欲覺、不嗔覺、不害覺。”——在一生的叉路口前,我們會有兩種選擇,一條是惡路,必然伴隨著重重罪惡;一條是善路,自然是光明坦途。至于選擇哪種道路,最後的決定權完全掌控在我們自己手中,佛陀只是一位引路者,他無法替代我們自己的選擇。

  4、“前行左路者,謂邪見、邪志……邪定;前行右路者,謂正見……正定。”(八邪道與八正道)——如果選擇邪惡之路,後果必然是陷入邪惡的泥淖,且越陷越深,直至無力自拔;而在佛陀的英明指引下所選擇的那條道路,必然是正確的康莊大道(八正道)。

  5、“坑澗渠流者,謂嗔恚、覆障、憂、悲;叢林者,謂五欲功德也。”——在修行的道路上,一路坦途自然不現實,世間光怪陸離,充滿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此時,若沒有堅定的意志作動力,則可能會面臨著前功盡棄,令人扼腕不已!

  6、“城者,謂般涅槃。”——我們前進的目標只有一個,那便是“詣某城、某村、某聚落”,只要平安抵達目標,其他一切誘惑均可置之不顧。若我們心有旁骛,叁心二意朝秦暮楚,時而于叢林小憩樂不思蜀,時而溝澗觀光留連忘返,而將目標地完全抛于腦後。倘若如此,“得至某城”必將是遙遙無期,此生無望!

  現如今,我們往往會處于兩種尴尬境地:一是一生勞碌無爲,爲了養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就像一臺沒頭蒼蠅般,毫無目標可言;二是目標衆多,忙前顧後,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不放過任何一個對自己有利益的“目標”。結果必然是顧此失彼,所獲甚微。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毫無目標”和“目標過多”,沒有本質的區別。

  其實學佛也是一樣。學佛本身就是一種甘于寂寞、樂于淡泊的一件事。可是很多人眼下卻將信佛學佛視作一種“時尚”。只要一涉及到“佛”的主題,張口閉口便來一句“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修身養性”。如此一來,本來很辛苦的學佛行爲反倒成了一種自我標榜、自我包裝的“金字招牌”。學佛無所謂“品位”(或“品味”)之說,它並非噱頭,更非遊戲甚至鬧劇。學佛者如果“態度不端正”,其後果也將極其嚴重,即正如佛陀所說的走向“旁門左道”(“八邪道”),最後墮入叁途八難且萬劫不複的的深淵。(6月2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