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十)~K 第270經(樹經):本經重點是教導我們修習五陰爲無常的觀想。

  第270經(樹經):

  本經重點是教導我們修習五陰爲無常的觀想。如觀五陰爲無常,便能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最終可得涅槃。

  佛陀在這部經中,再一次鄭重地告誡弟子們,對于“無常想”,要“修習多修習”。爲什麼要這樣?因爲修習無常想,“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有人或許覺得很奇怪:不就是“無常”嗎?人生無常,萬物無常,這個道理誰不曉得?很淺顯的道理嘛,沒必要把無常擡得這麼高。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似是而非的。不錯,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可以發出“世事無常”的感喟,文人墨客們的詩文中對此描述屢見不鮮,比如說,“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等等,都含有“人生無常”的內容。但是,能不能說他們都真正悟到了“無常”,進而修習無常呢?不能這麼說。我們在思想上的確會時不時地閃爍著“無常”的火花,但是這決不能說他們已經悟到了無常真谛所在。在對待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把思想與實際行動要緊密地結合起來,光有思想卻不付諸行動,那不是真正的“修”,更不是真正的“悟”。佛陀在這裏交待得非常清楚,我們存有“無常想”,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無常之想不僅僅是短暫的思想火花,而是將這種思想火花在我們每一次起心動念之中,都含攝于內,即我們念佛法門上的“念念相繼”——這個“念”,便是“無常想”。第叁步,我們需要把“無常想”與實際修行結合起來,做到斷除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乃至“掉慢”與“無明”。如果只有“無常想”,而無“無常行”,則是淺層次的,不究竟的,甚至是流于空談玄談;具備了“無常行”,就必須具備“無常想”——沒有“無常想”作指導,“無常行”也有可能會不得要領的尴尬境地。因此,必須把無常想與無常行結合起來,偏重于任何一方,都會出問題。

  佛陀爲了說明這個問題,舉出譬喻:

  “譬如田夫,于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修習無常想,猶如耕地拔草根;

  “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修習無常想,猶如割草搖墮枯草;

  “譬如庵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修行無常想猶如猛風果樹;

  “譬如樓閣,中心堅固,衆材所依,攝受不散。”——修行無常想猶如樓閣中堅;

  “譬如閰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爲第一,悉攝受故。”——修行無常想,猶如大海悉攝諸河;

  “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暗冥。”——修行無常想,猶如日出驅除暗冥;

  “譬如轉輪聖王,于諸小王最上、最聖!”——修行無常想猶如轉輪聖王最聖。

  不僅如此,佛陀還進一步提到,通過修行無常想,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無我想”。如果將無常想與無我想都修到了極致,即“聖弟子住無我想”,則“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通往涅槃將會變得一路坦途,沒有絲毫障礙。

  我們萬萬不能小看“無常”與“無我”,因爲它們是通往涅槃必經之路。若離開無常、無我而去空談“自性”,則會失去立本之基。用現在的話講,叫“腳根不著地”。坦率地說,學佛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我們不僅要“老實學佛”,還要“塌實學佛”,一步一個腳印,切莫指望一口吃個胖子。再說如今人們生活條件好了,大有都在忙著製訂“瘦身計劃”,一旦發“胖”發福,弄不好會百病纏身。因此,我覺得學佛還是少一點浮躁,少一點鉛華,而多一點沈默,多一點低調。(5月31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