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九)~N 第251經(拘絺羅經)

  第251經(拘絺羅經):

  本經與250經均名爲“拘絺羅經”,而且都是舍種弗與拘絺羅尊者之間有關佛法義理的探討,相互探討的地點也是相同,均在迦蘭陀竹園。但是二經所探討的內容卻不盡相同。本經主要是從對待六入處的立場的,闡述了何爲“有明”與“無明”。

  尊者摩诃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謂無明者,雲何爲無明?”

  舍利弗回答說:“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爲無明。雲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羅!于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不能如實證悟)、愚暗、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那麼什麼叫“明”呢?拘絺羅繼續問道:“所謂明者,雲何爲明?”

  舍利弗繼續回答說:“所謂爲知,知者爲明。雲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尊者摩诃拘絺羅!于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能如實證知),是名爲明。”

  此處有關無明與有明的探討,是從對于六觸入處的態度正確與否的角度來進行闡述。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五陰或十二因緣的角度來認識無明與有明。在本經中所闡述的觀點是,如果對于六觸入處能夠做到正確觀察,即認識到六根爲無常,爲生滅之法,那麼就稱之爲“明”;相反,如果對于六根不能如實觀察,“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暗、大冥”,即稱之爲“無明”。

  注:無間等——意即“突破”或“洞察”,用于表示證入初果(由“凡夫”突破而進入“聖者”)或證得阿羅漢果位(由“有學”突破進入“無學”)的情境。(4.1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