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九)~G 第237經(長者所問經)

  第237經(長者所問經):

  本經是一位名叫郁瞿婁的長者與佛陀之間的問題,即比丘能否獲得“見法涅槃”。

  長者問:“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見法(現世、,現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見法般涅槃?”

  什麼叫“見法涅槃”?即此生此世便可以證得涅槃,獲得解脫。那麼什麼樣的比丘可以見法得涅槃,什麼樣的比丘不可以見法得涅槃呢?

  佛陀回答說:“若有比丘眼識于色,愛念染著;以愛念染著故,常依于識;爲彼縛故,若彼取故,不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這裏所講的還是有關如何處理六根與六境之間的關系的老話題。這裏的重點還是放在了“愛念染著”四字上面,若有愛念,便會産生染著。相反,“若比丘眼識于色,不愛樂染著;不愛樂染著者,不依于識;不觸、不著、不取故,此諸比丘得見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識法亦複如是。”若我們進一步加以深究:是什麼因素驅使我們的六根老是追逐于六境呢?這裏就需要向上溯源,即産生愛念染著的本源,最後的落點在于“無明”。那麼是哪些因素導致了我們“無明”的生發與延續呢?此時就必須考察累劫世的業力招感。如此一來,我們就要上下求索,陷入到“綿綿無絕期”的思索之中。

  第238經(因緣經):

  在上面的237經中,我曾對“愛念染著”是如何産生的話題,進行了簡單而膚淺的探討。從佛法的角度上講,修行的法門是很多很多的,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便是形容修習法門之多。但是歸納起來,無外乎叁種:

  1、以“行”爲主,“解”爲輔;

  2、以“解”爲主,“行”爲畏;

  3、將解與行合二爲一,即“解行並重”。

  我們有時候在思想認識方面往往會陷入誤區,即對于如何處理解與行二者的關系方面有所偏頗。不可否認,我們在更多的時候,都會自我標榜爲“解行並重”;然而在實際運用方面,卻重行輕解。其實理由很簡單,一旦重解而輕行,便會陷入文字遊戲,流于空談(玄談)。但是我個人以爲,將解與行主觀地對立起來,並非明智之舉。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曾經說過,就當前而言,無論是居家信士還是出家比丘,往往是持邪見者居多而持正見者鮮見。爲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原因是我們都很自以爲是(甚至是頑愚),什麼都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起碼沒有自己正確)。在對待解與行的關系方面,我以爲二者是一個統一整體,無法截然割裂。在解的過程中,肯定有行的必須;而在行之中,也同樣需要解的指引。這裏的“解”,不能單純理解爲“知識”或書面上、口頭上的東西,它更多地可以歸結爲修行曆程中的一些“經驗性的東西”,即觀念形態或指導思想。在修習的過程中,一旦指導思想(即“解”)出了問題,所引起的後果是十分嚴重的。當然,若從修行的最初入手方式來說,無論是先“解”還是先“行”,都無關緊要;最怕的便是我們食古不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眼下漢傳佛教最時髦修行途徑,便是淨土念佛法門。如果我們朝前深究一步:“我們爲什麼要念佛?”很多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作答:“是爲了求生西方。”這樣回答對不對?對的,但是回答得太完美了,完美得幾近不真實。

  我們姑且對這種近乎完美的回答表示認同。進一步問:“我們爲何要求生淨土?”

  最簡單最直接的回答是:“離苦得樂。”

  如何“離苦得樂”呢?修習淨土法門的信徒回答是“持名念佛”。

  那麼“持名念佛”需要哪些次第與要求呢?標准式的回答或許是:“老實念佛。”當然,還有一些諸如“一心不亂”之類的標准答案。

  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即往生西方的一個必備條件,便是“一心不亂”,心亂了什麼都免談(助念也是協助“一心不亂”的方式之一)。如何才能做到“一心不亂”呢?若展開來說,便是兩句客套話,叫“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如果我們不持戒,不修定,不植慧,乃至叁毒烈焰高漲,對于世間的名聞利養心、權力欲望卻是極度膨脹,那麼我們又拿什麼去“一心不亂”呢?現實中我們往往會發現一些十分有趣味的現象,不少老師父整日佛號不斷,然而他們的脾氣卻緊隨著佛號,越來越大,動不動就發脾氣,好像全天下就數他是修行人,其他的人全是混日子的。這使得我甚至産生了一些疑慮:這究竟是在“念佛”呢,還是在煉就一副壞脾氣呢?其實說一千道一萬,我覺得我們還是務實些好——我的觀點是:

  持名念佛最基本的、最首要的任務是:滅除貢高我慢之心!

  繼續追問:究竟是什麼因素,促成了我們的“貢高我慢之心”?還是佛陀高明呀!他對弟子們說,這都是由于“因緣”而促就。是什麼因緣?便是所謂的六大因緣,即眼色因緣、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身觸因緣以及意法因緣。正因爲此六大因緣,才使得我們産生以“我”爲中心的自以爲是的我慢之心。其實“我慢”是極難斷除的。對于廣大的淨土信徒而言,若通過“持名念佛”來根除“我慢”,可能會存在不少障礙。從《阿含經》的立場上來說,原始佛法毫無保留地主張“自淨其意”、“以己爲洲”、“自性皈依”。如果過份倚仗他力來解決我們身上那些十分頑固的毛病習氣,並非有著十成的把握。我想,在更多的時候,持名或許只是一種權巧,我們往往期望通過持名而使得自己心垢不起,然後再來對于我們的心念,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四雙八輩”,恐怕是我們難以跨越的修行次第。(4月3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