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九)~D 第234經(世間邊經)

  第234經(世間邊經):

  佛陀在某一時期,安住于祇園精舍。

  有一天,他對比丘們說:

  “我不說有人行到世界邊者,我亦不說不行到世界邊而究竟苦邊者。”

  佛陀在說完這兩句話之後,便“入室坐禅”。而衆多比丘聽了感到有些迷茫:佛陀此次說法只是寥寥兩句,既無诠解,亦無延展,此二句究竟是什麼含義呢?大家費了好大力氣,也沒有整明白。最後大夥一合計,還是去請阿難尊者爲大家釋惑吧!

  對于佛陀的這兩句開示,我們若從字面上去理解,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翻譯:如果有人自稱他能通過步行而能到達世間的邊際,則此話並不可信,因爲通過步行而抵到世間的盡頭,是相當困難的;可是如果我們抵達不了世間邊際的話,則不能盡諸苦聚。這段話粗看上去,似乎顯得自相矛盾:一方面,對于通過步行的方式抵達世間邊際的做法,給予了相對的否定;另一方面,則又指出如果不能抵達世間邊際,則無法擺脫苦聚的糾纏。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我以爲可以套用一句“官話”來加以闡釋:“前途是光明的,然而道路是曲折的。”——雖然道路是布滿荊棘,然而我們別無選擇,只得往前沖;如果我們選擇退卻,等待我們的只能是自取滅亡(即爲苦聚所囿困)。

  阿難對于佛陀的這兩句話,是如何廣說的呢?

  “谛聽!善思!今當爲說。若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此等皆入世間數。諸尊!謂眼是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是等悉入世間數;耳、鼻、舌、身、意亦複如是。多聞聖弟子于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

  我們若將佛陀的開示與阿難的诠釋相互對照,便會發覺其實“世界”與“世間”,在這裏是指同一種含義。佛陀用現實之中的世界來比喻我們思想意識中的領域,而阿難則直接傾向于“識世間”。阿難所說的“世間數”,它是一個集合概念,即是對“世間、世間名、世間覺、世間言辭、世間語說”的綜合概括。無論是世間的總名、世間的言說,還是對于世間萬物的直接或間接感知,都是屬于世間的範疇。具體來說,我們眼中所見,耳中所聞諸聲,鼻裏所嗅,舌裏所嘗,身體所觸,還是意念所産生的各種相續妄念,均爲“世間”(即“世界”)一詞所囊括。

  阿難在這裏進一步講到,如果我們對于“六入處”能夠很好地把握,那麼“到世界邊”不僅可能,而且完全可以做到。這就是說,用步行的方式環遊世界,雖是困難重重,但並非毫無希望。而對于六入處的深刻體握同樣是十分困難的,因爲一般人即便是認識到這一層,也未必能夠真正做到。具體而言,需要對于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即“如實知:),最後做到一個“離”。這五個步驟看上去很容易,可是當我們一深入,便會有種“難于上青天”的詫異與震憾!這就好比我們用腳步去測量地球的總長度,那是何其之難。可是縱然再難,也總有實現的可能。這使我想起那位僅憑“一瓶一缽”而能朝禮南海普陀山的西蜀貧僧:“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所以學佛者在修習之前,往往需要“發願”(頗似于“宣誓”),以表明自己不畏艱難,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的雄心。(3月29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