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經(如實知見經):
本經敘述如對于眼等如實而知見的話,則得解脫,乃至不受後有。
第205經(優陀那經):
本經似乎是某一部長經的一部分(是某一部長經的部分截取)。經中的“世尊說一切優陀那偈已”,然後對尊者阿難作了開示。開示的內容主要是對于六入和叁受的分別觀察,從而得出其無常、苦、變易、異分之法的實相。這裏的“優陀那”,一般而言是佛陀的無問自說,一般表現爲佛陀在無人請教的情況下的即興而言說。這種說法因緣,有時候是針對某一事,也可能是針對某些自然現象,當然也可能是其他種種情況,包括佛陀在參禅中有了新的感悟。而“優陀那偈”,就是將這即興感言,通過詩偈的形式表達出來。這種詩偈,從現代人的角度看,一般不能完全肯定爲佛陀的原文,有可能是弟子們(或再傳弟子)用詩一樣的語言對經義進行重新表述。
第206經(如實知經):
本經敘述爲了對于內六處與外六處的觀實觀察,必須要“當勤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在這裏,佛陀提到了“此諸法無常有爲”之句,說明我們所見的各種生滅之法,既是無常之法,也是有爲法。它與涅槃寂靜的無爲法,是處于對立地位的(相對而言)。
第207經(叁摩提經):
本經敘述如修習叁摩提(禅定),即能如實而知。“叁摩提”又譯作“叁摩地”,後一譯法爲我們所熟知。
第208經(無常經):
本經敘述過去、未來、現在之眼,是無常之故,聖弟子不欣樂,而生厭。
由于上述幾經的內容所講,與前面相關文章中所述內容大致相仿,所以就不再多作展開。這裏需要對“無我”思想(即“無我觀”)作些補充說明。
我們知道,“無我”思想是佛教幾大理論基石之一,它幾乎成了佛教人生思想的代名詞。但是無我思想不僅佛教有,其他宗教也講無我,而與佛陀同時代的六師外道,基本上都比較認同“無我”的觀點。但是佛教的“無我”與六師外道中的“無我”,是存有本質區別的。印順導師在其《錯誤的無我觀》一文中,將外道們的無我觀(或內含“無我”的觀念)總共歸納爲叁種,即無作見(行爲無效論)、無因見和空無見。六師外道的無我觀,是走向了無我的另一極端。其中有些觀點非常精深微妙,以致于很多人將之誤認爲佛教的觀點而加以接受。即使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這些錯誤的無我觀,仍然有其市場生存的土壤與空間。
1、富蘭那迦葉兒——任何人不論在行善或作惡,都沒有“自我”的存在。
這種觀點認爲世間沒有什麼功德與罪業之分,也沒有善與惡,同時也沒有殺、盜、違法犯紀——他們否定罪業、善業,否定果報。這種觀點在今天來說,其集中表現就是不做好事,因爲做好事得不到好報;只做有利己之事,哪怕是損人不利己,也極力去做;幹壞事只要不被發現,就萬事大吉;反正人活到最後,難免一死,只要活著潇灑快活,管他死後如何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觀點是十分危險的,不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2、末迦利瞿舍羅——生命自然運行,沒有力量能染汙或淨化它。
這種觀點認爲生命完全是處于自然狀態,它們根據自己的特性自然運行。人類既不能使它成爲行善或行惡的“自我”,也無法改變它,更無需擔憂如何加速淨化自己,以停止輪回或解脫。生命在生死輪回中滾動,同時它也會自己解脫,慢慢使自己變得純淨。這種觀點否認善因與惡因,認爲好的行爲並非淨化之因,壞的行爲也並非染汙之因。這種觀點是很容易迷惑人的——佛教發展到後期,出現了“如來藏”思想,是否受到了這種觀點的影響?不敢妄加評猜。
3、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否定任何事物的存在。
在某一時期,我本人也青睐于這種觀點。我有時在妄想:任何事物都是一種表相,都是人的思惟感知的結果。思惟停止了,世間任何事物相對于此人來說,都是不存在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即物質(或精神)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爲我們感知的結果;感知存則物體存;感知滅則物體滅。而此派觀點正暗合了我的妄想——世間完全沒有任何事物的存在,它們都是虛妄的幻相,人只是各種元素的複體體,當分解時,所有的元素又分離並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從這種觀點出發,世間的好人、惡人、智者、愚癡都是相對而言,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因爲他們只是一種表象與符號而已。
4、波拘陀迦旃延——行爲只是元素正向和反向的移換。
這種觀點認爲生命由七種元素組成(地、水、火、風、樂、苦、生命力),每一種不可再分。此七種元素任何外力無法改變它。比如說人,它只是由各種肢體的組合。如果一個人的腦袋被砍下來了,就好像刀子穿過水一樣,並不能從本質上對人體造成損害,只是各種元素的移位(變換位置)罷了。世間的養育、壓抑、殺害、支持、贊美……都是不存在的,因爲這些東西都是元素間的正向與反向的移換,元素並沒有也不可能遭到任何破壞。
5、散若耶毗羅提子——任何事物都不能被定義。
此種觀點也十分荒誕——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被定義的,也不能以任何名字來稱呼之,因爲它根本就不是任何東西(即不能用“東西”這一名相來進行表述)。
6、尼乾子若提子——消除罪業以證得永恒的“自我”。
尼乾子若提子,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耆那教的中興祖師——大雄。此派在“我”的觀點上,他們認爲,人是充滿著罪業的,要想成爲解脫這些罪業,就必須努力修習苦行,以便最終達到四個重要的階位——即以防範罪業之“法”來防範製造新的罪業,以行苦行來消除以前舊的罪業。當我們的罪業完全消除之後,就可以證得圓滿的“自我”,獲得永恒與不朽。
以上六種觀點,從總的來講,都是“無我”觀的異樣表現。相對于佛教的無我觀來說,它們都是錯誤的或不究竟的。對于今天的學佛者來說,如果我們在佛法講座中摻雜了一些外道的思想觀點(在不明示的情況下),一般人是很難辨別清楚的。我們不要以爲所有法師所講的“法”,都是“了義”之法。事實上部分法師所講之法,不僅“不了義”,有時簡直是外道思想的現今翻版。因此,我們需要具備一雙“慧眼”,不盲信、不盲從,按照佛陀的教導,要于靜處進行獨立的思惟觀察,“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此這般,我們才會有長進。如果我們一味地鹦鹉學舌、拾人牙慧,那麼我們的腦瓜永遠只是長在別人的脖子上,永遠不會尋覓到真正的那個“自我”。(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