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經(漏盡經):
此爲一位比丘(異比丘,即外地比丘)向佛陀所請教的問題:“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次第疾得漏盡?”——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怎樣做,才能快速而便捷地證得涅槃道果呢(“漏盡”即是將煩惱斷除幹淨)?
佛陀回答說:“當正觀無常。”
在這裏我們需要留意一件事,即對于“無常”這個詞,一般人或許都會認識到這一點。比如說每當我們遇到不順心或傷心的事情時,往往會用“人生無常”來排解自己心中的郁結。但是,一般人的這種認識,卻往往與“消極”、“無奈”緊密相連。而佛陀的無常觀,與我們世俗中的無常觀點肯定有著根本的不同。對于“無常”無字,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即佛陀所說的“正觀無常”。什麼叫做“正觀無常”呢?佛陀對此解釋道:
“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當觀無常;耳、鼻、舌、身、意當觀無常,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無常。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盡有漏。”
關于這段經文的意思,主要體現在六根、六境以及由此而産生的六識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了叁者之間的關系,即了解了我們的叁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究竟是怎麼形成的,以及它們的因果關系是怎樣的。從這個角度去認識無常,則爲“正觀”。而這些道理對于普通佛教信衆而言,一是平時不大容易接觸得到;二是即使接觸了,若沒有老師指點,也未必能夠搞明白;叁是即是搞明白了,也未必能真正接受這些觀點。對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或許只要知道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就可以了。
第202經(我見斷經):
此經與201經比較類似,即若觀叁受爲無我,則生無我之見。
比丘請教佛陀道:“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
佛陀回答:
“于眼正觀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苦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如是乃至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次第我見斷,無我見生。”
經中的“我見斷”,從而“無我見生”,這就是對于無常的“正觀”。這種正觀,並非僅僅停留在知見的層面,而是需要深入禅定,從定中作深層次的觀察與思惟,才能獲得成效。否則就會像羅睺羅那樣,落入“心解脫智未熟”。
第203經(斷一切法經):
我們常說的“觸類旁通”、“舉一反叁”,同樣適用于佛教義理的思惟。本經即是敘述如斷無明一法,即能盡生死,超凡入聖。
佛陀有一次居住于毗舍離國的庵羅園。這座園林據說被譽爲古印度的醫聖——神醫耆婆所獻。關于耆婆這個人,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涉及,他不僅醫術高明,與佛陀關系甚好,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還身居要位,爲阿阇世王、波斯匿王的私人保健顧問。
佛陀有一次在即席開示中,對弟子們說:“若有比丘能斷一法者,則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何理解“能斷一法者,不受後有”?這裏是針對十二因緣中的各支而言。佛陀在這裏舉出一個例子:“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至于如何才能知見無明,繼而“離欲明生”,佛陀提到了對于叁受的無常觀。
其實,按照我個人的理解,佛陀在這裏只是列舉了無明一支而已。我們知道,對于十二因緣而言,“無明”算是造成生老病死的根本原因。如果我們斷“無明”而生“有明”,生死之流自然可以截斷。而相對于其他十一支而言,只要是斷除其中任何一支,也同樣可以達到截斷生死洪流的目標。比如說“生”,如果我們無有“生”,則“老死”便無從談起;無老死,乃至無老死盡,則哪有“無明”可言(即無明自然消解)?這種相依相待的關系,我們往往將其概括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當然,在十二因緣中,無明乃爲生死之本源,相對于其他各支而言,則更爲關鍵,更爲突出。因此世尊在成道之時第一句話就是“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妄想執著”的本源,就是“無明”在中間作怪。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無明不斷,生死無著。(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