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經~一八六經:
以上十經均以“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爲開篇,內容大體相近。
177經:“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爲斷無常火故,隨修內身身觀住。”此經與前面的176經基本相同。
178經:“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斷。爲斷無常火故,已生惡不善法當斷,起欲、精勤、攝心(收斂心念)令增長。”
起欲——此處是指生起修善法的念頭。
179經:“……爲斷無常火故,當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四神足之一)。”
欲定斷——是“希求禅定而斷滅(諸貪念)”之義;
行成就如意足——是指成就神足通,並使其堅固。
180經:“……爲斷無常火故,當修信根。”
信根——五根之一(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以“四不壞淨”爲代表。所謂“四不壞淨”,是指對佛、法、僧(四雙八輩)、戒樹立起堅固的信念。
181經:“……爲斷無常故,當修信力。”
信力——五力之一(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指對叁寶及戒的高度虔誠,破除一切邪信。
182經:“……爲斷無常故,修念覺分。”
念覺分——七覺分之一(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指常念于禅定與智慧。其明記叁學、四聖谛、八正道等佛教教法而念茲在茲、憶持不忘。例如恒常正念正知,了知身受心法之不淨、苦、無常、無我等,並將此等佛教正確之世界觀,憶持不忘,即是此一證悟階段(念覺支)的具現。
183經:“……爲斷無常故,當修正見。”
正見——乃八正道之一,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爲正見。
184經:“……爲斷無常火故,當修苦習盡道。”
習苦盡道——另譯爲“苦遲通行、斷苦盡、苦滅遲得”,爲四道之一(四種通往涅槃的模式,分別爲苦習盡道、苦盡道、樂非盡道、樂盡道)。“習苦盡道”意指“鈍根者緩慢而費力的證果之道”,南傳經文作“遲緩通達的苦行道”。這種修行方式大約與苦行密切相關。
185經:“……爲斷無常火故,當修無貪法句。”
無貪法句——即“離貪的教說”。“法句”爲表達正法教說的詞句,常爲偈頌形式。而這裏所說的“法句”,是否與《法句經》相關?而《法句經》正是集錄諸經中佛之自說偈頌而成的經典——其系爲策勵學衆精進向道,富有感化激發力量的偈頌集。行文概多平易簡潔,間雜巧妙的譬喻,內容更教示以佛教真理觀、社會觀的根本義理,是佛道入門的指南。
186經:“……爲斷無常故,當修止。……比丘!乃至斷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乃至滅沒,當修止觀。”
止觀——止,音譯爲“舍摩他”,指心念沈靜(止息一切想念與思慮),專注于某一固定處(即“所緣”)而不散動。觀,音譯“毗缽舍那”,指以智慧思惟觀察某一特定的理趣或事物。“止”與“觀”,是印度佛教修行法門中的兩大支柱,中國的天臺宗將其列爲禅定方法中的特殊法門。
在本經中還廣述種種無常之相,在此不一一列述。
第一八七經(貪欲經):
主要敘述由于貪欲成就之故,而不知五陰無常。
佛陀告諸比丘:
“以成就一法故,不複堪任(能夠)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爲一法成就?謂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無常,知受、想、行、識無常。何等一法成就?謂無貪欲成就;無貪欲法者,堪能知色無常,堪能知受、想、行、識無常。”
在這段經文中,佛陀也就是在講兩重意思:
第一重,若成就一法(貪欲),則根本不可能觀察到五陰的無常屬性;
第二重,若成就一法(無貪欲),方可知悉五陰的無常的根本屬性。
此二者唯一的差別,就是一個是有貪欲,一個是無貪欲。我們不要小瞧這個“有”與“無”二者的差別,事實上它就是阻礙我們成就道業的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在本經中,世尊還列出了一些其他一些煩惱的種類:
恚、癡、嗔、恨、訾、執、嫉、怪、幻、谄、無慚、無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驕慢、放逸、矜高、曲僞、相規、利誘、利惡、欲多、欲常、欲不敬、惡口、惡知識、不忍貪、嗜下貪、惡貪、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欲愛、嗔恚、睡眠、掉悔、疑、昏悴、蹁跹、赑屃、懶、亂想、不正憶、身濁、不直、不軟、不異、欲覺、恚覺、害覺、親覺(六親系念)、國土覺、輕易覺、愛他家覺、愁憂、惱苦。
若加上“貪”,共爲六十四種大煩惱。(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