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經(當斷經)、第一七叁經(過去當斷經):
172經主要敘述五陰爲無常,我等當斷;173經敘述過去五陰亦爲無常,亦當斷滅。既然現在、過去五陰爲無常,未來五陰自然也是無常。其實,只要能參悟到五陰爲無常,事實上已經無法將過去、現在與未來叁世的五陰區分得如此清楚了。因爲只要知道五陰爲無常,那麼任何時區段的五陰,其性皆顯示爲五陰。因此173經告訴我們,“如是未來、現在、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未來現在”五陰,皆爲無常,皆當斷滅。斷滅以後,再“以義饒益”,便可以獲得“長夜安樂”。當我們將身心于日夜六時,皆能安住于“安樂”之中,那是何等的風光,何等的惬意啊!
我們接觸佛法,繼而修學並最終證悟佛法,都是佛陀的教法而“聲聞”獲得。從這個意義上講,無論生在佛世,還是生在當代,只要是通過“聲聞”的方式知證佛法,都可以稱作“聲聞乘”。在無佛的時代——亦即佛法滅失的時代裏,有沒有人能夠證悟道果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緣覺”。所謂“緣覺”,就是能十二因緣以及宇宙自然的深入觀照,從而證悟明白其中的運行規律,並最終達到“性樂寂靜”之境,便是緣覺。通俗地講,就叫作“無師自通者”。能夠參悟到因緣大法的其中奧妙,這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丈夫行爲。從現實的角度看,我們每一位修佛者,既是聲聞者乘,又是緣覺者——這裏的緣覺,就是需要我們深刻地體察出五陰皆爲無常、無我的涅槃妙義。
現實之中,我們對于五陰,又如何能斷得如此幹淨利落呢?不要說五陰,單一個“色”字(偏倚于物質享用層面),我們幾乎就爲之殚精竭慮,寢食難安。有時候,我們真的已經“心爲物役”。我們爲物所役,單單是不大厭足的原因麼?也未必。整個時代風氣皆是如此,個人若想做到“鶴立雞群”,幾乎根本不可能做到。對此,我們每一個人,對此都要進行深刻地反思,甚至檢討。近日,讀到一篇《我們爲何“心爲物役”》的短文,真是受益頗深。茲錄如下:
車奴、房奴、孩奴……“奴字輩”新詞之後,隱藏幸福觀的考題。沒有人會以“奴”自許,選擇私家車,是希望從中獲得幸福,而非被奴役的不幸福。
然而,事實卻是,很多時候,我們反而爲自己的選擇所“奴役”。車奴養車、房奴養房、孩奴養娃……敲打鍵盤計算數字,其中的不幸福,來自“心爲物役”,是物質的考量,是一種物質化的不幸福:我們把幸福簡化成了住房的平方米、簡化成了名牌奶粉重點學校、簡化成了在滾滾車流中擁有自己能緩緩挪動的輪子。
或許轉型期的各種高昂成本,社會結構的若幹不合理設置,使得我們有不得已“爲奴”的苦衷,但當我們毫不猶豫地將交通工具異化爲身價砝碼,當我們推波助瀾地助長“房子崇拜”,當我們變本加厲地加孩子教育,是否想過,這當中也折射了我們內心隱秘的欲望:房子成爲房奴“征服”城市的象征,孩子承載孩奴對成功的渴求。物質的洪流漫過心靈的堤防,使得我們忘記了仰望星空,忘記了默觀內心,忘記了幸福感真正的來源。
亞裏斯多德說:“幸福還是不幸福,取決于人的自我靈魂。”這是對渴望幸福的人們一種有益的提醒。“幸福課”——這也該是每個人學會生活、快樂生活的一堂必修課。
——文章來源2010年2月4日《人民日報》,作者: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