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九經~一七一經:
此二十叁部小經都較精短,都是世尊的自問自答:
149經:“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見我,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我勝(我比別人強)、我等(我與別人差不多)、我卑(我不如人家)?”
150經:“何所有故……如是說:有勝我者、有等我者、有卑我者?”
151經:“……如是說:無勝我者、無等我者、無卑我者?”
以上叁經,圍繞著“勝”、“等”、“卑”叁者而發問,以“我”中心所引發。
152經:“……如是說:有我、有此世、有他世,常、恒、不變易法,如爾安住?”
153經:“……如是說:如是我、彼(指大梵天),一切不二、不異、不滅?”
以上二經,乃爲常見的典型表現。
154經:“……作如是見、如是說:無施(布施無功德)、無會(祭祀無功德)、無說(祝咒無功德),無善趣、惡趣業報(無善惡報應),無此世、他世,無母、無父(無論正行邪行,均無果報)、無衆生、無世間阿羅漢正到正趣,若此世、他世見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
此觀點爲典型的“斷見”,爲邪見的一種。
155經:“……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無力、無精進、無力精進(無論我們如何努力,均無成效)、無士夫方便、無士夫精勤、無士夫方便精勤(人類任憑怎樣善巧方便精進勤勞,均無效果)、無自作、無他作、無自他作;一切人、一切衆生、一切神,無方便、無力、無勢、無精進、無堪能(不能改變,無能爲力),定分、相續、轉變,受苦樂六趣?”
此觀點不僅是斷滅論,而且是一種頹廢的消極虛無主義。
156經:“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諸衆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四大和合士夫,身命終時,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根隨空轉,輿床第五(疑爲“弟子”),四人持死人往冢間,乃至未燒可知燒然已,骨白鴿色立,高慢者知施,黠慧者知受,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诳妄說,若愚若智,死後他世,俱斷壞無所有?”
此爲斷滅論的一種,類似于樸素的唯物論,認爲人死後什麼都不存在了。人的精神意識是依附于色身,色身亡滅,意識亦無所附,自然歸于消滅。持這種觀點的人是否認布施具有任何功德(“高慢者知施”),即使再有智慧,也只是聰明一世,而不能遺存于後世(“黠慧者知受”)。他們認爲因果報應、善惡輪回之類的學說,均爲胡說八道(“若說有者,彼一切虛诳妄說”)。
157、158經:“……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衆生煩惱(清淨),無因無緣?”
此亦爲邪見(斷見)的一種,對因果報業的徹底否定。認爲衆生煩惱(或作惡),是沒有什麼緣由的(並非由于作惡引起的果報);而意念清淨者,也並非是通過修行而獲得(指修各種善行)。那麼如何解釋世間的種種高貴低賤、富裕貧窮、高矮胖瘦等等現象呢?看來持這種觀點者,也未必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
159經:“……如是說:衆生無知無見、無因無緣?”
160經:略。
161經:“……令諸衆生作如是見、如是說:謂七身非作(七種身並非創造出來的),非作所作(並非可造而造),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能殺害)、不動(不可搖動)、堅實(是很堅實牢固的)。何等爲七?所謂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命。此七種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殺、不動、堅實、不轉、不變、不相逼迫,若福、若惡、若福惡,若苦、若樂、若苦樂、若士枭、士首(指砍頭),亦不逼迫世間。若命、若身,七身間間容刀往返,亦不害命,于彼無殺、無殺者,無系、無系者,無念、無念者,無教、無教者?”
持這種觀點的,亦爲邪見之一。在佛陀時代,作爲六師外道之一的迦羅拐角陀迦旃延,就是持此主張。此派認爲衆生皆由此“七身”(七種元素)所組成,這七種元素將永恒存在,任何內在、外在力量都無法使其變易。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論,其典型表現就是否定善惡因果報應。
162經:“……作、教作、斷、教斷,煮、教煮,殺、教殺,害衆生……作如是學,彼非惡因緣,亦非招惡。于恒水南殺害而去,恒水北作大會而來,彼非因緣福惡,亦非招福惡。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于此所作,亦非作福?”
此種觀點也是否定善惡業報的一種表現。在這裏我們需要注意“惠施、調伏、護持、行利、同利”——五攝法行,這就是後來大乘“四攝”法的最早出處(源頭)。“惠施”即“布施”,“行利”即“利行”、“同利”即“同事”(共事);而“護持”約相當于“愛語”,即爲處處幫助別人,體恤他人,在他人危難時刻伸出援手。五攝法行中的“調伏”,主要表現爲加強自我思想修煉,使自己的境界逐漸臻于完善,並在此基礎上幫助別人提高思想境界。此五攝法行,實乃叁乘所共修;而五攝與四攝之間,一個是我他兼顧(自利利他),一個是偏重于舍己爲人(利他),並無高下優劣之分。
163經:“……于此十四百千生門、六十千六百五業……于此八萬四千大劫,若愚若智,往來經曆,究竟苦邊。彼無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我常持戒,受諸苦行,修諸梵行,不熟業者令熟,已熟業者棄舍,進退不可知。此苦樂常住,生死定量;譬如縷丸擲著空中,漸漸來下,至地自住。如是八萬四千大劫生死定量,亦複如是?”
這種觀點事實上也是一種錯誤的。此觀點認爲,衆生“究竟苦邊”(了脫生死)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必須要曆經很長很長的時間(八萬四千大劫)。在此之前所作的所有努力,無論我們再精勤奮鬥,都是徒勞無用的——這就是“生死定量”論。用現在的眼光看,這種觀點與“即身成佛”、“頓悟”等觀點存在根本沖突。不僅曆朝曆代的高僧大德予以否認,佛陀也將此觀點,納入“邪見”之列。我將這種觀點,概括爲“機械宿命論”。(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