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魔經)、一二五經(魔法經)、一二六經(死法經):
此叁經內容在前文已述,此略。
第一二七經~一二九經(斷法經):
此叁經內容大體相同,敘述當觀五陰爲斷法,其中以斷貪欲爲主法。
所謂“斷法”,法爲規律、軌則義;即有爲法無論是有形或無形,住世時間或長久或短暫,終究要歸于毀滅。佛法將萬事萬物終究毀滅的自然規律,稱作爲斷法。世尊將斷法的主要針對對象,即爲“諸所有色”,即偏重于物質存在。“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恄,若遠若近,彼一切當觀皆是斷法。”既已抉別了知諸色爲斷法,那麼就應當斷除對于諸色的貪戀:“觀察已,于色欲貪斷,欲貪斷已,我說心善解脫。對于諸色我們如是觀察,對于受、想、行、識,我們亦複如是觀察。
不僅如此,在一二七經中,佛陀還對羅陀說,我們不僅要觀察斷法,還要觀察其他諸法,比如滅法、舍棄法、無常法、苦法、空法、非我法、無常苦空非我法、病法、癰法、刺法、殺法(殺滅煩惱之法)以及殺根本法。只有如是這般,才可以得“心善解脫”。這裏的“心善解脫”,是偏重于對治貪愛結而獲得的解脫,與對治無明後所獲得的“慧解脫”,二者有著細微的差別。
第一叁○經(求大師經):
本經敘述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
本經有些令人費解。在經中,佛陀告訴諸比丘說:“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這裏的“大師”,在原始佛教時期,應該是專屬于佛陀。如果作這種理解,就等于是說:我們要想徹底斷除五受陰的誘惑,就必須籍助于佛陀的教導才能夠達到。同時,我們若要了知五受陰、息滅五受陰,舍離五受陰,都要求教于佛陀,方可獲得圓滿的修持境界。
在該經的主幹部分,列舉了六十經:
勝師經、順次師經、教誡經、勝教誡經、順次教誡經、通經、廣通經、圓通經、導經、廣導經、究竟導經、說經、廣說經、順次說經、正經、伴經、真知識經、親經、愍經、悲經、崇義經、安慰經、崇樂經、崇觸經、崇安慰經、欲經、精進經、方便經、勤經、勇猛經、固經、強經、堪能經、專經、心不退經、堅執持經、常習經、不放逸、和合經、思量經、憶念經、覺經、知經、明經、慧經、受經、思惟經、梵行經、念處經、正勤經、如意足經、根經、力經、覺分經、道分經、止經、觀經、念身經、正憶念經、辯經。
關于上述六十經與斷五陰之間的相互關系,尚需進一步明確。
第一叁一經(習色經)、一叁二經(不習近經):
本經敘述若近習于五受陰的話,便會被魔所縛結;若不習近于五陰,則稱之爲解脫。
佛告比丘:
“若沙門、婆羅門習(沈緬、陶醉)于色者,隨魔自在(任憑擺布),入于魔手,隨魔所欲,爲魔所縛,不脫魔系;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不習色,如是……解脫魔系。”
“如是習近者、習著者、味者、決定著者、止者、使者、往者、撰(疑爲“選”,取義)擇者、不舍者、不吐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隨魔自在,如上說。”
我們常講“叁界火宅”,但是坦率地說,哪怕是佛弟子,能夠有0.1%的人能夠意識到、體會到這句話的真義,那也算是幸事,乃是佛教之大幸。因爲正是這0.1%的微弱比例,才是真正可以堪稱爲“續佛慧命者”。可能這個比例還被我放大了多少倍,因爲我講的是“叁界火宅”,而不是單純的現實世界。對佛學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所謂叁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不要說色界和無色界,就是單單欲界的六重天,其最高天就是他化自在天。我們人類一旦生到這個天界,那已經相當了得啦!據說此天有情能于他所變化的欲境自在受樂,就可以達到比孫悟空七十二變還高妙百倍的神通,而且此天與我們所居的世界相比,有叁大優點:長壽、端正與多樂。此天天衆初生之時,便如人間十歲的孩童,色貌圓滿,衣服自備,壽量爲一萬六千歲,身高十六由旬,衣長叁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重僅半铢,食用自然食,男女互視即成淫,意欲求子時,應念即化生。
我們想想看,單單欲界最高層,就能擁有如此多的好處,更何況色界與無色界?就算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經曆著寒來暑往、人生不過百歲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折磨,可是大多數人並不以爲苦,反以爲樂。倘若讓這個世界的大多數人生到他化自在天上去,他們不樂得瘋顛才怪!因此,“叁界火宅”這個層次,絕對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悟到的。我今天偶爾看到一句英語名言(抱歉,我英語不好),叫“Saying is easy,Ding is diffcult”(說時容易行時難),使我深受觸動。對于我們學佛人來說,連現實世界都看不破、放不下,更遑論出離叁界?要知道,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時,那種境界已經達到了難思難議的地步。我們當代人動不動就來一句“即身(即心)成佛”,我們拿什麼去成佛?難道就靠我們這顆已經變得千瘡百孔、汙濁不堪的“心”嗎?有人會拿“本來無一物”來回敬我。試問一下,“本來無一物”是你這個層次說得嗎?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五受陰問題都沒有好好地觀照妥當,我們根本就沒有資格對“即身成佛”來評頭論足。就連時下十分時興的淨土念佛法門,我也不得不說一句:念佛往生西方,絕對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般簡單。《阿彌陀經》上明明寫著的——“不可以少生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說,往生西方不僅需要信、願、行叁資糧,同時也要具備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叁大條件方能往生。修行是難事,是苦事,因此古德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豈是信口杜撰的?
佛陀在《雜阿含經》中反複叮囑我們:若沙門習近于五陰者,必“隨魔自在”,任憑魔王的擺布。在《阿難七夢經》第叁夢:“出家比丘死入地獄,在家白衣生天上”;當佛陀爲阿難解到第七夢時,不禁黯然傷神:“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中,我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不得娆亂,弟子自行不法,以壞佛法。”外道能奈佛法幾何,唯有披著袈裟的佛弟子,才是“以壞佛法”的最大蛀蟲!爲何?“弟子自行不法”。
如今,佛陀滅度已兩千五百余年,現實或許也正朝著佛陀預言的方向發展。夜闌人靜之際,吾人尚需扪胸自問:
沙門弟子若己身不正,己行不修,又如何去荷擔起如來的這份家業?
(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