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一(死滅經):
本經爲佛陀爲羅陀開示說五受陰爲死滅之法。因內容與前經大體相同,不再重述。
第一二二經(衆生經):
本經敘述若對于五陰染著纏綿的話,就名叫做衆生。此觀點已于前文敘述。
第一二叁經(有身經):
經中內容:佛陀爲羅陀比丘闡述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
羅陀有一天向佛陀請教:“世尊!爲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我當獨一靜處,專門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須發,身著染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加精進,修諸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在這裏,羅陀提出的實質上是一個有關于出家是懷著什麼態度,以及樹立什麼樣的目標問題。用八正道來對應,其中裏面包含著正見、正思惟以及正志和正定(正解脫),而核心便定位在“正見”和“正志”上面。我們知道,八正道以正見爲首,以正定作爲依止。若無正見,後面七正均無從立足。而正志(如法的志向)則是出家比丘(或泛指學佛者)應該需要明確自己的修行宗趣。羅陀在這裏向佛陀提出的問題,實際上十分現實,即比丘(比丘尼)爲什麼要出家?我們爲什麼要學佛?時至今日,很多人對這些問題都很迷失。有一次我請教一位出家多年的老法師:“我們爲什麼要禮佛拜佛?”對于這個問題,老法師顯得有些突然,只好回答說:“拜佛是爲了消除業障,求福求慧。”這種回答並沒有錯,但並沒有把問題講到要害上面。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禮佛拜佛是爲了求福報求平安求發財,或者進一步說是爲了幫助我們消除業障,那麼別人說我們“搞偶象崇拜”便是確鑿無疑了。實際上禮佛最根本的宗旨就只有一個,那便是抑扼和打壓我們的貢高我慢之心。如果我們將各自的貢高我慢心徹底去除,其實見佛不拜也無關大礙,這便是大家常說的“佛在心中”。但是這裏問題又出現了:我們可以不去禮拜佛陀,然而誰能保證我們心中的那絲“我慢”,是否還有殘余呢?換句話說,只要我們還有哪怕一丁點的貢高我慢之心,就必須要去禮佛拜佛。從這個意義上講,“禮佛消業障”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爲我慢之心除卻,不就等于業障(惡業)的消泯嗎?當然,至于拜佛能不能保佑我們升官發財長命百歲,則誰心裏也沒譜兒。如果哪位宣稱到大殿裏拜佛可以“逢凶化吉”、“萬事遂意”,雖不能說是在“忽悠”,起碼也不能過于較真兒。在更多的時候,自己的事情還是自己說了算,“求人不如求己”。
佛陀對于羅陀的這個提問,還是很贊歎的:“善哉!羅陀!能于佛前問如是義。”實際上佛陀肯定了羅陀的觀點,就是出家的志向一定要立足于“見法自知作證”這個層面上。如果師付們既不能“見法”,自然也就無法做到“自知作證”,那麼出家也只是徒具虛名,做個“名字比丘”而已。時下不少法師很會講,所謂“般若妙有”、“緣起性空”、“即身成佛”、“中觀實相”……說起來一套一套的,名相術語層出不窮,演繹得很是高妙;有相當一部分師付很是活躍,善于逢迎交際,美其名曰“接待即修行”;還有少部分師付對于權謀手腕很是“老道”,一旦大權在握,帝王思想意識濃厚。而佛教傳至中國後(隋唐以降),出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便是“清規”在前,“戒律”居後。如果我們認真細致地考察曆代“清規”,可以深切地體察出“清規”之中閃爍著封建皇權幽靈的身影。由于中國叢林對于“清規”的過于強調,結果造成了寺院方丈(住持)集各種大權于一身,最終造成叢林民主氣氛淡薄,管理高度集權化。而佛陀所創立的“僧羯磨”製度,如同花瓶一般,簡直是個擺設,甚至形同虛設,充當掩人耳目的“魔術道具”而已。
比丘從出家至“臨命終時”,他們的修行要務究竟是什麼?佛陀講得很清楚,就是我們要從最基本的“五受陰”入手,從最基本的“有身”我見入手,這樣才比較靠譜兒,才不會迷惑于佛法的汪洋大海之中。
佛告羅陀:“羅陀!當知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迹。”
1、有身:即五受陰(色、受、想、行、識),此處可以引申出“苦”的真谛;
2、有身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于彼彼愛樂,是名有身集。”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對于通過對五受陰的分別、感知,産生了貪愛、歡喜等各種身心活動;這些身心活動的全部綜合,便是“有身集”。
3、有身滅:“謂當有愛、喜、貪俱,彼彼愛樂,無余斷舍、吐盡、離欲、寂沒,是名有身盡(滅)。”即對于“我”所産生的各種身心活動(錯誤的叁業造作)的息滅,稱作有身滅。
4、有身滅道迹:即八正道(正見至正定),即獲得“有身滅”的具體方法與途徑。
從上面四個方面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四聖谛”在其中的貫穿始終:
1、有身——苦谛——造成輪回生死的根本,是客觀存在(相對而言);
2、有身集——集谛——造成我們生死痛苦的各種因素,是階段分析;
3、有身滅——滅谛——是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理想狀態);
4、有身滅道迹——道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步驟。
如果我們把上述四方面的問題都搞清楚了,並且徹底地做到了,如此一來生死問題完全可以不足爲慮。因此佛陀說,我們對于它們能夠做到“若知”、“若修”、“若證”、“若斷”,那麼我們就可以“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最終達到“究竟苦邊”。
對于佛陀的教導,我們必須堅信不疑,因爲佛陀無妄言,全爲真實語。只要我們照著世尊教導的去證去修,豈有退轉之理?
注:
(1)轉結:即轉去結縛,松開、斷除束縛(煩惱)。
(2)止慢無間等:意指“突破了深沈的我慢”,表示由凡入聖的修證果位。
(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