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六)~A 第111經(有流經)

  漫說《雜阿含》(卷六)

  第一一一經(有流經):

  從第111經到第129經(計19個小經),都是一位叫“羅陀”的比丘向佛陀提問,然後由佛陀作出開示。此時佛陀住止于拘薩羅國的摩拘羅山,大約此時正處于雨季,因此佛陀在帶領衆比丘安居之余,可以利用閑暇時間,多爲弟子們講開示,使他們能早日悟道。

  我們知道,在佛陀的一生中,所用侍者並止于阿難一人。當然,阿難是侍佛時間最長的侍者(長達25年)。在此之前,尚有數位侍者。阿難爲侍者時,大約是26歲上下,到佛陀滅度,阿難正好是五十挂零。世尊八十歲入滅,因此這位名叫“羅陀”的比丘,當侍者的時間,應該在佛陀五十歲上下。據說羅陀出身于婆羅門,出家前生活于拘薩羅舍衛城。羅陀出家時,已至老年,據此可以判斷出他爲佛的侍者時間並不長,而接替他爲侍者的,極有可能便是阿難。

  在本經中,羅陀向世尊所提的問題是:“如世尊說有流,雲何名有流?雲何名有流滅?”

  所謂“有流”,“有”是“愛取有”的“有”,指生命的存在;“有流”即生命存在之流,以河流不斷地往前流淌,來比喻生死不停的流轉,未擺脫生死輪回。

  佛陀對此回答說:

  “所謂有流者,愚癡無聞凡夫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于色愛樂、贊歎、攝受、染著。緣愛樂色故取,緣取故有,緣有故生,緣生故老、病、死、憂、悲、惱苦增,如是純大苦聚斯集起。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名有流。”

  所謂有流滅,就是對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並且不贊歎、不愛樂,不染著……至死生滅則老死苦惱等皆滅,“如是純大苦聚滅”,此所謂有流及有流滅。對于這些名相術語,我們都很熟悉,不必要一一诠釋。

  第一一二經(斷知經):

  羅陀繼續問道:

  “世尊!如世尊說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世尊!雲何色斷知,受、想、行、識斷知?”——斷知:即完全地、究竟地、徹底地了知。

  佛陀答道:

  “于色憂、悲、苦惱盡,離欲、滅、息沒,是名色斷知;于受、想、行、識,憂、悲、惱苦盡,離欲、滅、息沒,是名受、想、行、識斷知。”

  在這裏,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即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謂的五陰爲苦爲空的觀點,不能說不正確,但是不究竟、不徹底卻是毫無疑問的。那麼什麼時候才能達到究竟與徹底呢?就是本經中所談到的“于色(受想行識)憂、悲、苦惱盡”,並且還要達到“離欲、滅、息沒”時,才能真正地達到究竟。這個次序不能顛倒,否則就會犯我慢的毛病。

  第一一叁經、一一四經、一一五經(斷色苦經;知苦經;斷憂苦經):

  本經是先有外道向羅陀侍者提出問題,由羅陀回答;次由羅陀向佛陀請教,再由佛陀作出解答。

  有衆多外道對于羅陀的出有表示很不理解,紛紛向他質詢:“汝何故于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汝爲斷何等苦故,于沙門瞿昙所出家修梵行?”

  羅陀答道:“爲斷色苦故;斷受、想、行、識苦故,于世尊所出家修梵行。”

  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羅陀的話是可信的,並不是在說大話。羅陀把他出家的動機講得很明白,便是爲了斷五陰生死之苦,而力獲超脫的永恒快樂。出家首先是立足于解決自身的麻煩(煩惱),如果自己的事情都沒有處理幹淨,便高唱“廣度衆生、利樂有情”的高調,豈不是很滑稽麼?現今一些教外人士在詢問師付們爲什麼出家時,大多數人都會回答“了生脫死”。至于如何“了生脫死”,“了生脫死”的次第是哪些,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卻不知所雲,或“顧左右而言他”。

  這些外道聽了羅陀的回答,都很不開心,于是從座而起,呵罵而去。

  羅陀見到外道們如此憤怒,他心裏也頓時沒底:我回答得究竟對還是錯呢?還是請教一下佛陀吧。于是,他請教道:“世尊!我向所說,得無過耶?將不毀謗世尊耶?不爲他人難問诘責墮負處(敗于下風)耶?如說說(如您所說而轉說)耶?如法說、法次法說(合乎順序,沒有顛倒的說教)耶?”

  佛陀回答說:“汝成實說,不毀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所以者何?羅陀!色苦、爲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受、想、行、識苦,爲斷彼苦故,出家修梵行。”

  注:此處的“成實說”,既可理解爲“誠實而說”,也可理解爲“成就真實的說法”。

  看來,假如以後別人來問詢我們“爲何而出家”時,我們便可以找到標准答案,即“爲斷五陰苦,是故出家”。有的人會說,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哪還有什麼“苦”呢?據說現在美國人正在發明一種藥,我們只要服用這種藥(只一粒即可),便可以輕輕松松活到一百歲。誠然,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對于佛教根本教義的闡揚(以“苦”爲首的四谛),已經構成了不小的沖擊。如何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更爲圓融地弘闡四谛法門?怎樣將人間佛教思想與四谛法門進行有機地結合?對于這些問題,真的需要我們認真去思索、探究。然而,佛教自傳入東土以來,已經受到了過多的本土文化的浸染,形成“中國式特色佛教”,與原始印度佛教相去甚遠。若想究本溯源,似乎已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2月11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