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H 第110經(薩遮經):本經敘述薩遮尼乾子欲攻破佛說的五陰非我之論,然而反被佛說服之事。

  第一一○經(薩遮經):

  本經敘述薩遮尼乾子欲攻破佛說的五陰非我之論,然而反被佛說服之事。

  首先需要說明,本經的故事情節很強,內容很多。從風格上講,與《雜阿含經》系列經典的短小精煉很不相符;從敘事情節上講,經中有很多鋪陳的成份,而且在辯論會的現場,竟出現了天神的身影。因此,憑著我個人的胡亂猜想,竊以爲本經似乎是部派佛教甚至是更晚時期的作品。我們知道,佛陀住世期間,與外道經常辯論,幾乎是司空見慣。但在早期的經典之中,對辯論的前因後果以及辯論現象進行濃筆渲染,似乎顯得不同尋常。當然,我們在《長阿含》以及《中阿含經》中,長篇大論並不鮮見(甚至很是常見)。在我看來,在四阿含或五阿含之中,《雜阿含經》值得我們格外地珍視,因爲這部集經是最接近于佛陀原始教法的真實記錄。若要從源頭厘清佛法,就必須要認真研讀《雜阿含經》。而且,我們可以憑籍《雜阿含》,可以對諸法是否合乎正知正見,有一個最崇高、最神聖的標准。可以說,離開了《雜阿含經》,就沒有什麼佛法可言。因爲它是諸法之本源,如果我們把本源都弄丟了,棄之一邊置之不理,還算是一個擁有正信的佛弟子嗎?

  由于本經較長,因此我只能選擇其中與“五陰非我”有關的話題,進行簡單的分析。

  故事的經過大約是這樣的:

  毗舍離國內有一個尼乾子外道(裸形外道),名叫薩遮(谛者),據說其“聰慧明哲,善解諸論”,然自視頗高,對衆人可近不屑一顧。當然,他的名氣很大,可能的確有“叁斧頭”的功夫,據說大家一聽到他的名字,便頭冒冷汗,四肢發虛,連正眼都不敢瞧他一下,更不用說敢與他直面辯論了。

  有一天早晨,馬勝比丘(五比丘之一,原始僧團中元老級人物)入城乞食,正巧碰上了薩遮尼乾子。薩遮問馬勝比丘:“沙門瞿昙爲諸弟子雲何說法?以何等法教諸弟子,令其修習?”

  馬勝比丘答道:“火種居士(對拜火婆羅門通稱),世尊如是說法教諸弟子,令隨修學。言:諸比丘!于色當觀無我,受、想、行、識當觀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薩遮對此不以爲然:“汝必誤聽,沙門瞿昙終不作是說。若沙門瞿昙作是說者,則是邪見,我當詣彼難诘令止。”薩遮在獲得了馬勝比丘肯定性的答複後,便回去召集人馬,浩浩蕩蕩地“共詣佛所”,准備與佛陀一決雌雄。

  此時佛陀正在一棵大樹下禅坐。不久,薩遮與佛陀相見,“恭敬問訊,于一面坐”。

  薩遮問:“我聞瞿昙作如是說法,作如是教授諸弟子:教諸弟子于色觀察無我,受、想、行、識觀察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爲是瞿昙有如是教,爲是傳者毀瞿昙耶?如說說耶?不如說說耶?如法說耶?法次法說耶?無有異忍來相難诘,令墮負處耶?”

  佛陀答:“我實爲諸弟子如是說法。”

  以下便正式進入辯論環節——

  薩遮白佛言:“瞿昙!我今當說譬。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于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又複譬如人界、神界、藥草、樹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長;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

  在這裏,薩遮是從物質現象相依相存的角度,來闡述人與自然界的不可分離性。“色”的本義是我們眼根對眼境接觸後,在我們大腦中所反映的具象。這些具體的景象,一部分可以說是真實的,但是絕大部分卻只是表層現象,更何況這些具象往往只是顛倒的展現。人善于僞裝,自然界的一切的一切,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僞裝自己。我們往往會將善好的一面展示于世間,而將惡邪的一面,卻有意無意地隱藏起來。因此,我們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事實上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如果我們僅憑直覺就天真地認爲色就是我,我就是色,我是實有並非虛幻不實,那將是如何地極端無知。

  佛陀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論點的荒謬性。他問道:“汝言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耶?”

  薩遮回答:“如是。色是我人,受、想、行、識是我人,此等諸衆悉作是說。”意思說,大家都這麼說,可謂一致公認的,無可爭辯的。

  佛陀聽後說:“且立汝論,本用引衆人爲?”意思是說,你只管建立你自己的論點好了,引用他人的觀點幹什麼?

  佛陀問:“譬如國王,于自國土有罪過者,若殺、若縛……斷絕手足;若有功者,賜其象馬、車乘、城邑、財寶,悉能爾不?”——作爲國王,能夠做到罰賞分明嗎?

  薩遮回答:“完全可以做到。”

  佛問:“凡是主者,悉得自在不?”——凡是主宰者,均能做到隨心所欲嗎?

  薩遮答:“如是。”

  佛問:“汝言色即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如是耶?”

  佛陀是在說:你說色(五陰)即是我,與我完全是融爲一體的,但是,你讓它們怎麼,它們就怎樣嗎?在這裏,佛陀很好地利用了薩遮論點中的關鍵疏漏,給予薩遮致命一擊,即“以子矛陷子之盾”。結果呢,薩遮自知理虧,一時語塞,只好“默然而住”,不吱聲。後來,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承認“不爾”,事實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佛陀以芭蕉之喻,告誡火種居士(薩遮)不要妄自尊大,貌似強大,實在外強中幹,不堪一擊的道理:

  “譬如士夫持斧入山,求堅實材。見芭蕉樹洪大臃直,即斷其根葉,剽剝其皮,乃至窮盡,都無堅實。汝亦如是,自立論端,我今善求真實之義,都無堅實,如芭蕉樹也。而于此衆中敢有所說:我不見沙門、婆羅門中,所知、所見能與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共論議,不摧伏者。”

  繼而,佛陀爲薩遮婆羅門宣講了五陰爲苦空、無我的道理,使其很受啓發,並發心供養佛陀及衆比丘飯食。關于五陰原理,我們已反複闡述,在此不再展開討論。(2月10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