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E 第107經(長者經)

  第一○七經(長者經):

  本經主要敘述佛陀爲有病長者說“對于苦患身而修不苦患之心”法,後舍利弗補說佛意,使長者頓覺豁然。

  這部經的發生地點是在佛陀遊行于婆祇國(跋耆國?)期間,住止于設首婆羅山的鹿野深林之中。

  有一位長者,名叫那拘羅,據說已經活了一百二十歲。至于是否真的活到這些高齡,已無法確證;即使勉強活到一百余歲,那也是“頭童齒豁”,身如破車。正如佛經中對之描述的那樣,“年耆根熟,羸劣苦病”,生命幾乎到了難以爲繼的田地了。記得唐代的杜牧曾撰《老來難》,其中有這樣的文句,來形容老年人,所謂“耳聾難與人說話,插七插八惹人嫌。雀蒙眼,似鳔粘,鼻淚常流擦不幹。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當張叁”;“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難嚼囫囵咽。一口不順就噎著,卡在嗓喉噎半天。真難受,顔色變,眼前生死兩可間”;“鼻子漏,如膿涎,常常流落胸膛前……頭發少,頂門寒,涼風飕的腦袋酸……”,道出了人到老年,真是千般難,萬般難,弄得兒孫們都心生厭煩。

  這位那拘羅長者大約也是由于自己活得太久,到最後甚至連自己也有些討厭自己了——自己都活到一百二十歲了,怎麼還這麼沒完沒了地活下去?因此他經常爲此而煩惱,很想找到一個永無煩惱的藥方來醫治自己心中的煩惱。于是在某一天,那拘羅長者來到佛所,所佛陀訴說了積聚于心中的許久的郁結:“世尊!我年衰老,羸劣苦病,自力勉勵,觐見世尊及先所宗重知識比丘,唯願世尊爲我說法,令我長夜安樂!”那拘羅長者的來意非常明確,就是“令我長夜安樂”。

  佛陀聽後,對那拘羅長者是大加贊歎:“長者所言極是!您如此高齡,且體弱多病,尚且親自來看望我們,真是很難得啊!”佛陀隨後又對長者說:

  “長者當知,于苦患身,常當修學不苦患身。”

  上面這句話,可謂全經的要點。對于色身,我們需要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很多人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常常會祈求佛菩薩能保佑他們家庭幸福,身體健康,無病無災。這種恭敬禮求其實並沒有錯,這是我們一個美好的願望與精神寄托,合情合理。但是如果從正法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禮佛心態,倒是值得推敲。我們大家都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即使是修成神仙,當福德享盡苦因相迫,仍然要歸于死亡。所謂神仙可以“長生不老”的說法,其實是靠不住的。說一句較真的話,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做到身體健康,無病無災,那麼就等于說我們的生命規律從此以後就失效了。如果按照這種邏輯推演下去的話,我們人間與天堂將會無二,衆生再也不會輪回了,那樣豈不是人間穢土變成真正的人間淨土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既然有色身的存在,疾病與痛苦就必然會伴隨而來,這種關系就等同于人與人影的關系。只要人身出現的地方,就必須有人影的出現,即如影隨形,任何人都無法改變。身爲堂堂的佛陀,他同樣會生病,同樣會患“背痛”,同樣會産生“腹瀉”,同樣會自感到“身如破車”。佛陀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普通的衆生呢?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只要色身的存在,“苦患身”就必然一生伴隨,無可避免。

  既然現世之中的“苦患身”不可避免,那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真正的“不苦患身”呢?在這個問題上,佛陀給了我們充足的信心:完全可以做到!順注:一些學者認爲“不苦患身”的“身”根據上下文意思,應理解爲“心”,即“不苦患心”。但我個人認爲二者並沒有根本的差別。佛陀在這裏的意思是說,那拘羅長者如今是“苦患身”,這個“身”,指的是有形有狀的、可以觸摸可以被感知的實實在在的“色身”;而後面的“不苦患身”的“身”,是指無形無狀的、甚至不能被我們切實感知的“色身”。這種色身,已完全脫離物質形態,它往往以一種絕對精神的形態而恒住,比如說高級別的禅定,就是一例。當然,如果從結合後面經文的意思看,此處的“苦患身”,理解爲“苦患心”似乎更爲妥貼。

  佛陀說完這句話之後,也沒有多說什麼,便“默然而住”。那拘羅長者見到佛陀“默然”,便不再打攪,于是禮佛而去。事實上,根基深的大智慧者,往往只要聽聞到佛陀的一句話,便會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效果。有時候(比如這位那拘羅長者)聽衆並不知曉佛陀所講的並不怎麼理解(甚至不知所雲),但是他們就是覺得很開心、很知足,“歡喜隨喜”,心中有種莫名的喜悅(法喜)。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只要聽聞到佛陀的聲音,就已心滿意足,再無過多的奢求。

  那拘羅長者離開佛所不遠,見到舍利弗尊者正在一棵樹下靜默而坐。于是那拘羅長者便上前作禮問訊。舍利弗看了看那拘羅長者,覺得很奇怪。因爲那拘羅長者在拜見佛陀之前,面色枯黃,連走路都很困難,如朽木一般。可是前後不到一頓飯的功夫,那拘羅長者幾乎變了一個人,如今他是“諸根和悅,貌色鮮明”,似乎一下子年輕了五十歲!于是舍利弗禁不住問道:“老人家您氣色如此之好,前後判若兩人!您于世尊所得聞深法耶?”

  那拘羅長者說:“今日世尊爲我說法,示教照喜,以甘露法,灌我身心,是故我今諸根和悅,顔貌鮮明。”

  舍利費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于是追問道:“世尊究竟爲您說了何等法?”

  那拘羅長者將前後經過如實重述。

  舍利弗聞後問:“汝向何不重問世尊:雲何苦患身、苦患心?雲何苦患身、不苦患心?”

  那拘羅長者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但又不好意思再去討擾佛陀,只好向舍利弗請教。

  舍利弗作此回答:

  苦患身、苦患心:

  “愚癡無聞凡夫于色集、色滅、色患、色味、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于色,言樂是我、是我所,而取攝受。彼色若壞、若異,心識隨轉,惱苦生;惱苦生已,恐怖、障閡、顧念、憂苦、結戀。于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名身心苦患。”

  身苦患、心不苦患:

  “多聞聖弟子于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不生愛樂,見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變、若異,心不隨轉惱苦生;心不隨轉惱苦生已,得不恐怖、障礙、顧念、結戀。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

  上面兩段經文,需要細細品味。讀經就是這樣,“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歸結爲一句話,在苦患面前(即在色身苦患無法避免的前提下),我們應該保持一個什麼樣的心態,這是凡夫與聖者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如果我們“心識”爲五陰苦患“隨轉”,然後生起“恐怖、障礙(閡)、顧念、結戀”,那麼對不起,你只能淪爲凡夫,不僅身苦患,心也苦患;相反,如果我們不受到五陰苦患的影響,“不生愛樂”、“心不隨轉”,那麼你就是聖者,身、心俱不苦患。由此我想到了大乘佛教的名句——“煩惱即菩提”。有時,我們以無盡的煩惱來磨煉我們的心志,也許是件好事情。所謂諸佛成佛皆在人間,而決不會選擇天上成佛,其奧義大約也正止乎于此。(2月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