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五)~D 第106經(阿那律經)

  第一○六經(阿那律經):

  本經所敘述的爲有關佛陀離世後,爲“有”或爲“無”的話題。

  在有一個時期,佛陀住錫于王舍城附近的迦蘭陀竹園。而被譽爲“天眼第一”的阿那含則居止于耆阇崛山(靈鹫山)。

  在前面的相關文章中,我們談到了人類(衆生或有情)在命終之後,究竟是“有”還是“無”的問題。佛陀對此的解答是:既不能說“有”(常見),也不能說“無”(斷見)。如來作爲已經大徹大悟的覺者,他一旦入滅以後,將“魂”歸何處呢?——我用這個“魂”字,實際上是極其不妥當的,只能是一種權巧表述。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那些外道沙門十分關心,甚至連佛教內部那些尚處有學位的比丘僧也很想知道確切答案。很多外道就到尊者阿那律的地方,向他請教一二。

  外道問曰:“尊者!如來死後爲有耶?如來死後爲無耶?如來死後有無耶,非有非無耶?”

  阿那律答:“如世尊說,此是無記。”

  這裏的“無記”,是指這個問題沒有回答的意義,純粹是自找沒趣。實際上佛陀對于很多問題是拒絕回答或不便回答的,一般所說的就是“十四無記”,具體爲:

  (1)世界(及我)有常(時間之無限)?(2)無常(時間之有限)?(3)亦常亦無常?(4)非常非無常?(5)有邊(空間之有限)?(6)無邊(空間之無限)?(7)亦有邊亦無邊?(8)非有邊非無邊?(9)如來(此際意指衆生)死後有?(10)無?(11)亦有亦無?(12)非有非無?(13)命與身爲同一?(14)爲別異?

  綜合一下,上述十四個問題可歸爲四類:

  (一)、世間在時間上是

  1.無限的?

  2.有限的?

  3.亦無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無限?

  (二)世界在空間上是

  1.無限的?

  2.有限的?

  3.亦無限亦有限?

  4.非有限非無限?

  (叁)如來死後

  1.還繼續存在(有)?

  2.不存在(無)?

  3.亦存在亦不存在(亦有亦無)?

  4.非存在非不存在(非有非無)?

  (四)命(即靈魂)與身(即肉體)是

  1.同一?

  2.別異?

  那麼佛陀爲什麼“無記”呢?有的人說佛陀對這些問題回答不上來,只能選擇沈默。因此有的學者便給佛陀扣上一頂“不可知論者”的帽子。事實上這是對佛陀極大的誤解與汙蔑。按照T. R. V. Murti《中觀哲學》對此問題的解釋,上述四個方面共14個問題都是屬于正反命題的相互背反。佛陀宣稱對這些問題只能“無記”,事實上意味著佛陀對這些問題的體悟,並非只停留在一般經驗的層面,因爲這些問題根本無法訴諸經驗事實予以解決。當理性試圖超越現象界以追求終極最後的實體,便使其自身陷入糾纏不清的沖突。各種以理性爲基礎而建立的“思辨形上學”之間,不僅見解有所不同,甚至彼此對立,如一方說“是”(正命題),另一方則以“非”(反命題)作答,二者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從佛陀與弟子之間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佛陀對這些正、反意見了解頗深。佛陀把所有的基于理性思辨而構成的理論概稱爲獨斷的教條主義,而這些不同的教條主義皆自稱能了解現象的本來面目,但卻又彼此對立,孰是孰非,很難作爲一個令人信服的、公允的決斷。而佛陀很清楚地看出這些沖突的本質,所以用超越的反省、批判的態度來解決它。就純哲學而言,佛陀已經達到很高的哲學心智的層次,而且他確定已經告訴我們對無記問題的答案。對于這些相互沖突的問題,無論佛陀回答“是”或“不是”,都是極爲不妥的,因爲由此佛陀將陷入與他一再駁斥者相同的謬誤。

  阿那律尊者按照佛陀的觀點,回答了“無記”。這些外道們對于這個問題,自然是十分地不滿意。他們既想打破砂鍋問到底,一路追問下去,同時他們也很想把阿那律尊者引入到他們預先設置好的陷阱之中。于是他們采用了“激將法”,進一步問道:

  “雲何,尊者!沙門瞿昙爲不知、不見耶?”——難道你們的大師父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嗎?

  阿那律答:“世尊非不知、非不見。”佛陀對于上述這些問題,怎麼可能無知無見呢?

  這些外道聽後,“心不喜悅,呵罵已,從座起去”。

  待這些外道走後,阿那律就從靈鹫山上下來前往竹林精舍,當面向佛陀請教:

  “世尊!彼如是問,我如是答,爲順諸法說耶?得無謗世尊耶?爲順法耶?爲違法耶?無令他來難诘,墮呵責處耶?”意思是說,我作“無記”回答,有沒有問題呢?

  佛陀並沒有直接回答阿那律的問題,而是作出反問,即:

  問:“色(受、想、行、識)爲常耶?爲無常耶?”答:“無常。”

  問:“如焰摩迦契經廣說,乃至識是如來耶?”答:“不也。”

  (注:此處的《焰摩迦經》,是指《雜阿含經》中的104經。)

  佛告阿那律:

  “作如是說者,隨順諸說,不謗如來,非爲越次;如如來說,諸次法說,無有能來難诘诃責者。所以者何?我于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滅道迹如實知。阿那律!若舍如來所作,無知無見說者,此非等說。”

  注:

  (1)越次:不講順序(次序),不按常規辦事。非越次就是井然有序,就是適應衆生的隨順之法。

  (2)非等說:不合乎于法,錯誤的見解與說辭。

  從經中我們可以得知,探究如來滅後爲“有”或“無”,都是錯誤的知見。如來已究竟生死,故其“死”後爲有爲無等事,皆不記答。那些外道認爲不記答就是無知無見,事實上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癡闇昧、無知無見的盲人。(2月6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