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經(耕田經):
本經重點闡述耕種心田之法。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出家僧人都十分反感——當然,這些人是沒有佛教信仰的,對于佛法的反感倒也不是那麼強烈,而對于剃著光頭的出家僧人卻是頗有微詞:“出家人不事生産,屬于社會的寄生階層。”事實上這種觀點在某一特殊時期,甚至在現今仍很有市場。而遠在佛陀時代,就曾有人用“不親自參加耕田勞動”來指責佛陀。本經就是在駁斥這種邪知邪見。
有一天一大早,佛陀外出乞食。
此時應該正值春季,大地裏彌散著泥土的清香。農夫們都開始忙著耕種田地。
有一位老婆羅門,家中田多地廣,在方圓百裏之內,也算是響當當的大地主了。
這一天的大清早,老婆羅門雇請了很多人,共動用了五百具犁一起去耕田。出發之前,衆人都圍在一起,起竈吃早飯。
正當大夥吃得正酣時,佛陀駕臨了。只見他從懷中取出瓦缽,准備乞些粗食充饑。
老婆羅門見狀,便對佛陀說:“大師啊,我現在都是過著耕田下種的生活,以便賺些錢來混口飯吃。要不您也跟著我一起耕田幹點農活,這樣我就可以供應給您飲食啊!”
婆羅門說這話的意思,明顯是在刁難佛陀:你瞧瞧,我如此家産,尚需勞作賺取活命錢;而你們這些沙門僧人,年青力壯,卻四肢不勤不事勞作,只知伸手討吃討喝的——你們怎麼好意思來向我乞討呢?
這位婆羅門原以爲自己的這番話,會使得佛陀很是難堪,然後知趣地離去。可是沒曾想佛陀聞後卻很開心,他笑說對婆羅門說:“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意思說我也親自下田耕種養活自己啊!
婆羅門聽後十分詫異:“我都不見沙門瞿昙若犁、若轭(牛頸上之彎的擔木)、若鞅(套在牛頸上的皮帶)、若縻、若鋔(除草用的農具)、若鞭,而今瞿昙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意思是說你這位大師真會開玩笑,你兩手之中除了一只缽外,一無所持(手中沒有任何耕田工具)。你說你下田耕種,不是在說笑話麼?
佛陀聞後,以偈作答——
信心爲種子,苦行爲時雨,
智慧爲犁轭,慚愧心爲轅。
正念自守護,是則善禦者,
包藏身口業,如食處內藏。
真實爲真乘,樂住無懈怠,
精進無廢荒,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不還受諸有。
看了這首偈頌之後,我們每一位奉佛者,都會像“靈山拈花”般地會心一笑:佛陀真是智慧無礙,了不起!爲什麼?因爲佛陀巧妙地解答了有關沙門耕田的質問:下地耕田幹活算是勞作,那麼教書育人、傳播真理者(泛指腦力勞動者)算不算是一種勞作?我們承認體力勞動者十分辛苦,他們爲社會創造了物質財富;但同時我們也絕不能否認腦力勞動者爲社會所做的重大貢獻,因爲知識不僅是精神財富,它同樣也是屬于“生産力”的範疇。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知識份子被打成“臭老九”,宗教信仰被誣蔑爲“精神鴉片”,而僧職人員被斥爲“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後來高明的領導者終于意識到:原來宗教界同樣是新社會的建設者以及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他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事實上,領導階層能認識到這一層關系,已經是意識形態領域的重大飛躍,是最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最佳抉擇,同時也是邁向“理性思維”的重要一步。
讓我們來大致分析一下佛陀的這首偈頌:
1、信心爲種子——我們做任何事,都要充滿信心。比如說爲了克服金融危機,就需要全人類樹立戰勝危機的信心(類似的例子很多)。而信心對于佛法真理,也是獲取的關鍵步驟之一。因爲信心是産生正信的種子,是邁向解脫的精神保障。
2、苦行爲時雨——此處的“苦行”,可以理解爲“實際行動”。信心是一種心理活動,而“苦行”便是將信心付諸行動,這個行動便表現在身口意叁方面,具體而言就是五戒十善。
3、智慧爲犁轭——智慧是一種有條理有深度的理性思惟。當我們面對困難、榮辱、苦甜、得失等等內憂外患時,能夠作出正確的評判與抉擇。它能有效製止我們朝著錯誤的方向滑沒,而有力地指引著我們邁向光明大道。
4、慚愧心爲轅——所謂慚愧,就是能及時地覺察出自己的不足與錯誤,能夠以之爲羞恥,並努力反省並修正自己的過失(或忏悔罪惡)。一個人如果無慚無愧,不僅能障聖道,增上我慢愚癡,而且幾近于衣冠禽獸,解脫無望矣。
5、正念自守護——時刻保持正念,如實憶念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勤省四聖谛。
6、包藏身口業——就是指有效地管住我們的身口意叁業,使它們都老老實實,無有放逸。猶如惡狗,必須時刻用鐵索系拴。若稍加放逸,最終必定毀害自家慧命。
7、真實爲真乘,樂住無懈怠——法離迷情,無有絕妄,名曰真實;以涅槃解脫爲指歸,是名真乘;以安貧樂道、精勤無忘、恒自省念、心無旁骛爲自家事,名曰樂住。
8、精進無荒廢,安隱而速進——此句與上句意略同,互爲佐印。
9、直往不轉還,得到無憂處——四雙八輩,無有間歇,一路直驅,名爲“直往”;勇猛精進,得遇恒自不退轉,名曰“不轉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寂靜無爲,涅槃無余,究竟解脫,名曰“無憂”。
10、如是耕田者,逮得甘露果——以上述方法而耕自家之田,可得不生不滅之食糧。此甘露法果,比之五谷雜糧,孰殊孰劣,頑童亦可洞明。
至于經中其余所述,不予贅述。(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