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四)~H 第96經(婆羅門經)

  第九十六經(婆羅門經):

  本經是有關行孝道的話題。主要內容是講一位老婆羅門爲了兒子操勞一生,結果反被兒子遺棄而以乞討爲生。佛授其一偈,其子聞偈而頓生悔悟,最終迎父回家供養。

  在佛教故事中,有一個關于“棄老國”的傳說(該傳說出自《雜寶藏經》)。該故事梗概: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國家名叫“棄老國”。此國法律規定:“若有老人,必須驅逐。”

  有一大臣,其父老邁,依照國法應遭遺棄,但大臣禀性孝順,于心難忍。于是掘地造一密室,供其父居住,以便隨時奉養。

  有一天大臣早朝,見有一天神捉二蛇置于金鸾殿上,聲稱若能分辨此蛇爲雌爲雄,國家可得久安;若分辨不出,此國國王以及國家將在七日後覆滅。國王聞之大懼,遍詢群臣。大臣回家後將此事禀告其父,其父乃教導其分辨之法。此後天神更出種種難題試王,王皆藉大臣之力而一一解決。天神乃因此而應允擁護其國土。

  後王究問大臣緣由,大臣乃以實情相告,謂其違反國法,將老父藏置地窖之中。稱因承父教,故得以爲王解困,然甚盼國王能解除禁令,准百姓孝養老。王聞後深以爲然,遂下令國中當奉老養老以盡孝道。“王即歎美,心生喜悅。奉養臣父,尊以爲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當然,本經之中與這個故事稍有差異,但是佛經所言並非空穴來風。料想在古印度某一時期,或許棄老之風俗抑或存在,並約定俗成蔚爲風氣。而在婆羅門教的四行期之中,其第叁期爲林棲期,指年事漸長,棄家隱居森林,從事苦行,以磨煉身心;第四期爲遁世期,即舍棄一切財富,雲遊四方,乞食爲生,嚴守五戒(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忍耐、離欲),以期獲得肉體與精神上的究竟解脫。

  本經所講述的故事,正是發生在四行期中的第四期,從經中我們隱約地覺得,所謂舍棄財富而雲遊乞食,也並不是所有的婆羅門皆能達到此種境界。像經中的這位老婆羅門,就是不太情願舍棄家庭之典型代表。經中說,有一天早晨,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中去乞食(注意,佛陀住世時是親自托缽乞食的)。在乞食的過程中,他遇見一位“年耆根熟”(年邁老朽)的老婆羅門,“執杖持缽,家家乞食”。在這裏,所謂“執杖”,說明老人家年邁體弱,需要借助拐杖方可正常行走;所謂“持缽”,則說明“缽”並非比丘專用,在古印度實爲平常飲食器具,爲僧俗大衆普遍使用;所謂“家家乞食”,說明乞食之艱辛,或許家家乞遍,飽受白眼欺淩(有時富庶人家竟放出惡狗加以驅逐),缽中卻依然空空如也,其情其景,令人心酸落淚!

  佛陀見後,頓生慈憫之心。他上前軟言詢問:“老人家,看您如此高齡,卻要拄著拐杖外出乞討,所爲何因呢?”

  婆羅門聞後,神情黯然:“大師!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爲子娶妻,然後舍家,是故拄杖持缽,家家乞食。”

  佛陀聽後,便對老婆羅門說:“汝能于我所受誦一偈,還歸于衆中,爲兒說耶?”

  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昙!”

  佛陀而說偈曰:

  生子心歡喜,爲子聚財物。

  亦爲娉其妻,而自舍出家。

  邊鄙田舍兒,違負于其父。

  人形羅剎心,棄舍于尊老。

  老馬無複用,則奪其麥。

  兒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曲杖爲最勝,非子爲恩愛。

  爲我防惡牛,危險地得安。

  能卻凶暴狗,扶我暗處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憑杖威力故,峙立不墮落。

  縱觀佛陀在偈頌中所言,實爲至誠至切之語。作爲父母的,當喜得貴子,自然是歡喜異常,然後開始爲兒子的未來憧憬著、籌劃著;父母省吃儉用,處處精打細算,拼命攢錢,目的無外乎就是爲了他們的兒子創造最好的生活、學習環境。當然,兒子長大了,還要爲他娶妻生子,並當牛作馬地爲兒子看孩子、照顧家庭。可是我們當子女的,有時卻是“人形羅刹心”——也就等同于披著人皮的白眼狼。到了這種地步,作爲父母的才真正地意識到,原來生兒育女,到頭來還沒有手中的拐杖親呢,“曲杖爲最勝,非子爲恩愛”。

  其實類似老婆羅門的遭遇,在中國可謂比比皆是。很多父母含辛茹苦,費盡心思把子女都拉扯大,爲其買房、操辦婚事,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子女。可是他們一旦到了喪失勞動力後的晚年,處境淒涼,其生活衣食、疾病醫藥等事,再也無人問津。此時無論是老人們本人、街坊鄰居,還是新聞媒體,對于子女的不孝自然是責罵與譴責聲不斷,聲稱“他們的良心都被狗吃了”。

  然而細細忖來,其中似乎也有探討的余地。竊以爲,作爲晚輩,似乎也有其難言苦衷。時下就業空間狹窄,生存壓力空前,很多年輕人甚至連自己都養活不起,哪有精力去照顧老人?尤其是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一代,生活幾乎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尴尬:要麼照顧老人而丟掉飯碗;要麼保住飯碗而背上不孝的罵名。若二者兼顧,固然最好;若在魚和熊掌之間只能選擇其一,我們該如何抉擇?而反觀這位婆羅門子,其棄老行徑固然可惡,然其棄老,是否存有某種不得已而爲之的難言之隱?其老父持佛之偈頌于“大衆中爲子而說”,其子必然是礙于情面(名聲等原因)而“愧怖”,將老父“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爲家主”。至于以後是不是就真的把老父親當作活菩薩般地盡心供養,誰也說不准。

  “百善孝爲先”,此話誠爲至理,然也是自古以來談論不休的永恒話題。在面臨人口普遍老齡化的新的時代大環境下,如何行孝盡孝,如何完美行孝,以及以什麼樣的方式妥善解決行孝與生存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落差,使其齊頭並進相得益彰,需要大家共同傾心傾力予以關注與思索,方能獲得相對的圓滿。(元月27日)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