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僧迦羅經):
本經主要敘述如何分辨“善男子”與“不善男子”之間的差別等事。
有一位年少婆羅門,名叫僧迦羅。有一天,他向佛陀請教幾個問題:
問題1:“不善男子雲何可知?”——如何分辨不善男子(惡人)呢?
佛陀回答道:“譬猶如月。”——可以拿月亮來作譬喻。
問題2:“善男子雲何知?”
佛答:“譬猶如月。”——還是可以用月亮來作譬喻。
這位僧迦羅婆羅門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心想佛陀怎麼只用月亮來作譬喻呢?于是他就繼續向佛陀討教。
問題3:“雲何不善男子如月?”
佛答:“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系亦失,日夜消減,乃至不現。如是,有人于如來所,得信寂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于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消減,乃至須臾,一切忘失。複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善知識,不數聞法,不正思惟,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泥梨(地獄)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月圓月缺,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一種自然天文現象,但是運用到善與惡方面,卻有著全新的寓意。佛陀在闡述不善男子之時,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很多人學了佛法之後,有時會産生信心,並且也會按著佛陀所教導的那般去修、去做(比如說持戒、多聞等善行)。此時,就好似天空中一輪圓月,無有欠缺,無有瑕玼。可是他無法持之以恒,因爲修行本來就是件十分辛苦的事情,絕大部分人都難以持久。于是,過了沒多久,他的道心便開始退轉,出現了滑坡現象。修行亦如逆水行舟,自然是不進則退,而且退轉相比于進步,更是迅疾十倍。于是,這些人以前在如來地方所獲得的“淨信、持戒、惠施”等善行,便在“須臾”之間,便“一切忘失”。繼而,在身、口、意叁方面全部退墮,在命終之後,墮入惡趣。而這個過程,就是從月圓到月虧,乃至整個月亮完全消失的整個過程,象征著善行(白)逐漸消減,而惡行(黑)逐漸增加。
問題4:“雲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佛答:“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于如來法、律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複于余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對于這段經文,我覺得沒有必要再花功夫去翻譯,反正都是古白話文,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並不玄奧。但是在這段經文中,我們需要注意一個細節,就是“聞說正法,內正思惟”這句話,需要引起我們注意。嚴格地講,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修持法門。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後,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發出贊歎,並且在一段時間內(甚至是相當長的時間內)可以做到如法施行。但是說實話,我們並沒有把牢系在我們思惟深處的那些邪知邪見,從根本上扭轉過來,徹底地撥除掉。也就是說,我們沒有真正做到“內正思惟”。要徹底地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改變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那是相當艱難的一件事。因爲若要改變一個人的言行,其實並不困難;但是要從思想上徹底改造一個人,使他脫胎換骨,絕非朝夕可蹴。
真誠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做善男子(善女人),要像滿月一般的圓淨無瑕,直至命終。在更多的時候,我真誠祈願我們每一位佛子,都要把大小乘兼修兼攝,“內修聲聞,外現菩薩”,做一個言行一致的人,一個與世無欺的人,一個內心柔軟的人,一個圓融無礙的人。
最後,以佛之偈頌結束本文——
譬如月無垢,周行于虛空。
一切諸星中,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戒聞離悭施。
于諸悭世間,其施特明顯。(元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