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經(驕慢經):
本經主要講一位十分驕慢的年輕婆羅門,後來如何被佛陀教化,而成爲正信的比丘。
本經的核心義理,依我個人愚見應該是放在驕慢婆羅門向佛陀請教的幾個問題。當然,佛陀以像頌的形式作了回答。先把經中故事情節作一簡述:
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十分自大,幾乎到了目空一切的地步。首先,他出身好,“父母種姓俱淨,無瑕點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而他本人也是學識超群,“爲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別諸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句句記說”。而且,他在外貌方面出是出類拔萃,所謂“容貌端正”。從個人性秉性上講,其可謂心高氣傲;從家庭條件上講,可謂衣食無缺,奴仆成群。
如果按常理上講,這位年輕婆羅門有這麼好的出身、這麼好的家庭條件,以及爲人師表的學識風範,肯定是一位文質彬彬、舉止得體、很有教養的年輕人,堪爲楷模。可是實情情形卻未必如此。如果說一個人生性傲慢也不足爲怪,可是他竟然到了“不敬父母、諸尊、師長”的地步,這就不僅僅是個人學養不到位那麼簡單,而是典型的不孝子,甚至是逆子。
有一天,這位婆羅門聽說佛陀此時正在拘薩羅國的祇園精舍說法,便産生了想與佛陀辯論的念頭:“我當往彼沙門瞿昙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而而還”。可是他正准備駕車出發,他的心中所想所念,已經被佛陀的他心通給“捕獲”了。
佛陀此時正與爲大衆說法。他見到婆羅門步進園內,便對其說了一偈:
“驕慢既來此,不善更增慢;向以義故來,應轉增其義。”
這首偈的大意是說,驕慢婆羅門你來到佛所,肯定是爲了釋解心中的疑惑,因此你應該理應心平氣和才是;現如今你不僅沒有增加善念,相反卻變本加厲地更加傲慢,實在是太不應該啦!既然你來了,總要學點東西吧?
其實,一個人是否傲慢,光憑其個性表現是很難判斷的。比如說日本人一見到別人,總是會點頭哈腰,諸如“請多多關照”、“打擾了,我深表歉意”、“謝罪”之類的話語不絕于耳。我們能不能據此就說日本就是一個很講禮貌、很有教養、十分謙虛的國度呢?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兒。在更多的時候,日本人是很傲慢的,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更是如此。當然,對于歐美這些發達國家,日本人有時的確是十分謙卑的,甚至連正眼都不敢瞧你一下。要想讓日本人變得如此謙卑,其實很簡單,你在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諸方面,遠遠領先于日本。所謂“弱國無外交”,道理就源于此。當然,有些人外表很強悍傲慢,內心卻很謙遜好學,十分願意交朋友,只是表現得比較古怪罷了。這些是社會學研究的範疇,此不贅述。
言歸正傳。這位年輕婆羅門聽世尊如此一說,便作是念:“沙門瞿昙已知我心。”此時他再也不敢傲慢了,因爲他哪怕是動了一個小小的念頭,都逃不過世尊的法眼。面對這樣的高人,他還有傲慢的資本麼?于是他“欲修敬禮”,也就是准備下拜,向佛陀頂禮。
佛陀說:“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意思是說,你別向我禮拜了,你有這份心意,就足夠了。從這時起,這位傲慢婆羅門真正開始變得謙虛了。
見世尊如此,他便請教世尊四個問題:
“雲何不起慢?雲起恭敬?雲何善慰谕?雲何善供養?”
婆羅門所謂的四個問題可歸納爲:
1、對于什麼人,不可以生起驕慢心?對于什麼人,要生起恭敬心?對于什麼人要寬慰開導他?
2、對于什麼人,要善于供養他?
對于婆羅門所提的問題,佛陀同樣以偈的形式,予以作答:
父母及長兄,和尚諸師長,
及諸尊重者,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謙下而問訊。
盡心而奉事,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漏盡阿羅漢。
正智善解脫,伏諸驕慢心。
于此賢聖等,合掌稽首禮。
佛陀的回答是:
1、對于你母、兄長、和尚(親教師)、師長,以及品德兼優的善知識,是不可以生起驕慢之心的。不僅如此,還要以謙卑之心,去親近、事奉他們。他們心情要是不愉快,就要耐心地安慰開導他們,使他們心情舒暢。不僅如此,還要隨時向他們請安,要至誠供養他們,不可懈怠。
2、對于離開貪嗔癡已證得漏盡阿羅漢的聖賢,應該要合掌問訊,並稽首禮拜。
本經的結尾部分,自然以大團圓結束。這位驕慢婆羅門請求于佛前出家,得到允准後,成爲一名精進修道的沙門比丘。至于經中所隱含的其他深意,暫不作過多討論。
(元月二十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