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經(陰根經):
五十八經敘述五受陰乃以欲爲根,而生欲集、欲生、欲觸。
這部經有些故事情節。有一段時間,佛陀住止于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大約在下午四五點的時候,佛陀靜坐完畢,從靜室中來到講堂之上,爲衆比丘講開示。這次所講的開示,同樣是有關五受陰的一些內容。他說:
“有五受陰。雲何爲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其實佛陀在這裏講得很明白,所謂五受陰,就是指色受想行識五種。但是在此時,有一位比丘從座位上站起來,只見他“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然後合掌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
這位比丘問得似乎有些多余,因爲世尊在上面已經把五受陰的內容都交待過了,他又重問一遍,好像顯得有些多余。當然,也有可能這位比丘並沒有把佛陀的表述完全聽明白,因此很想聽聞一下佛陀對五受陰展開詳細的闡述。
佛陀見這位比丘行如此大禮,便告之曰:“還座而問,當爲汝說。”
于是,這位比丘“爲佛作禮,還複本座”,然後請教道:
“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爲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
在這裏,我們可以知曉這位比丘對于五受陰的具體內容是基本了解的,但對于五受陰“以何爲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似乎不得要領。佛陀對此問題的回答是:
“此五受陰,欲爲根,欲集、欲生、欲觸。”——核心:欲
這位比丘聽了,似乎若有所得,于是便“歡喜隨喜”。他對佛陀說:“世尊!爲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爲五陰異受耶?”——陰即是等同于“受”呢,還是五陰差別于“受”呢?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將五陰稱爲“五受陰”,那麼五陰與五受陰,究竟是相同的概念,還是並不相同的兩個概念?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核心:欲貪
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謂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一語中的。佛陀的意思是說,既不能說五陰就是五受陰,也不能說五陰就有別異于五受陰——這句話看上去有點矛盾,其實不然,它的重點在後面一句,即“能于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我在前面文章中也談到過這個問題。五陰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色受想行識”,這是常識性的東西,大家耳熟能詳。五陰本身並沒有什麼好壞醜美的分別,我們可以說它既非善的,也非惡的,它是非善非惡。但是它們又是既善且惡的,原因是它們的確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的麻煩。佛陀在這裏告訴我們,對于五陰與五受陰的關系的理解,可以著眼于“欲”或“欲貪”上面去理解。如果我們對于五陰産生了欲,産生了貪,那麼此時五陰就變成了五受陰;如果我們對于五陰能夠做到無欲無貪,那麼五陰永遠就是五陰,它永遠也不會演變爲五陰受。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金錢。其實有人說“金錢是萬惡之源”,這話有問題,因爲金錢的確可以解決很多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它完全可以造福于人類,使我們可以讀得起書、醫得起病、能夠吃飽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很多燃眉之急。從這個意義上講,金錢是好東西;但是事實上很多罪惡與金錢之間,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諸如貪汙腐化、道德淪喪、人性墮落、仇殺戰亂,都與金錢(或利益)或多或少地扯上關系。從這個角度上講,金錢又是個壞東西。如何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佛陀的觀點是,關鍵是我們對待五陰是采取什麼樣的心態,是有欲有貪,還是能夠做到無欲無貪?如果有欲有貪,那麼五陰就變成五受陰;相反,如果無欲無貪,五陰就僅五陰而已。
這位比丘似乎又是若有所悟,自然歡喜隨喜。他接下來的問題是:
1、“有二陰相關耶?”——在五陰裏,是否有不同的欲貪呢?
佛答:“如是如是!猶若有一個如是思惟:我于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意思是說,每個人所生起的欲貪是有差別的。
2、“雲何名陰?”
佛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若現在,若內若外……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爲陰。”——此處是關于“陰”的概念闡述,即一切有形與無形總彙的有爲法,名之爲陰。
3、“何因何緣名爲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答:“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略而說之:色以“四大”爲因緣,受、想、行以“觸”爲因緣,識以“名”、“色”爲因緣。
4、“雲何色味?雲何色患?雲何色離?雲何受、想、行、識味?雲何識患?雲何識離?”
佛答:“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若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關于這個問題,我在前面文章中已有闡述,此略。
5、“雲何生我慢?”
佛答:“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我、異我、相在于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于此生我慢。”——處處以“我”爲中心,自然會生起驕慢之心。
6、“雲何得無我慢?”
佛答:“多聞聖弟子不于色見我、異我、相在……”
7、“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
佛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樹立“無我”、“無常”之觀。
(200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