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經(阿難經):
此經同樣是佛陀與阿難之間的一番對話——
世尊對阿難說:“若有諸外道出家來問汝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如是問者,雲何答乎?”
阿難回答說:“世尊!若外道出家來問我言:阿難!世尊何故教人修諸梵行者,我當答言:爲于色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諸梵行;爲于受、想、行、識,修厭、離欲、滅盡、解脫、不生故,教人修諸梵行。”
在第四十九經中,佛陀問若“信心長者、長者子”來問道該如何回答,阿難回答說五陰爲生滅法。其中的“信心長者、長者子”,是指對佛教有信仰的居家信衆。而此處的“外道出家”,是指除佛教比丘外的其他一切出家沙門,當然也包括婆羅門。由于所提問的對象不同,回答起來當然也應該有所區別。因此佛陀問阿難:如果有沙門梵志來問你:“你的導師是如何教導你們修習梵行的呢?”而阿難的回答則與四十九經的回答,有著明著的不同。此時,如果阿難直截了當地回答人家說“五陰爲生滅法”,說不准那些外道就會聽得一頭霧水,弄不好會生起憎恨之心。因而阿難的回答便比較淺顯易懂,他說,我的導師教導我們,對于諸物質世界的幻象,我們首先要做到厭離,不要貪著;接著,就要做到遠離各種非份的欲望,然後將我們的各種欲望滅除幹淨,這樣才能不會受到五陰的束縛,永遠不會再生起欲望,最終獲得解脫。阿難的回答,是由淺入深的一種方式,與前面四十九經的直截了當回答人家“五陰是生滅法”,自然是淺顯了許多。這是根據不同聞法對象而隨機說法的一種權巧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效仿的弘法範例,值得細細體味。(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