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經(叁世陰世食經):
本經亦名“叁世陰世食經”。“叁世陰世食經”這句話乍看起來有點茫然,其落點在于“陰世食”叁字。這裏的“食”,應該理解爲“侵害”、“束縛”。我們在前面的相關經典中,佛陀一般只談到現在五陰,而在四十六經中,則談到了叁世五陰,可以說又深入了一步。
首先,佛陀談到了什麼叫“五受陰”,而且談到了我們今世所受的種種果報,並非完全由我們今世所作之因的結果,而是由于種種宿命的原因。亦即說,現世之五陰,其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前世五受陰的影響。從認知上說,我們當然要把五陰視爲無我、苦空與無常,它們都是因緣所生的有爲法。但是我們卻並不能因爲它們是苦空無常,卻無視它們的現實存在。因此佛教裏便時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是從有爲法的角度來看待世間萬物的。
實際上,我們不僅受到現世五陰的誘惑與侵害,在往昔累劫世中,我們竟受到了數不清道不盡的五陰的折磨。如果我們今世認識不到這個問題,那麼在無窮盡的未來世中,我們仍將爲五陰所蠶食。因此,我們對于五陰(色、受、想、行、識),要明白它們的種種過患,切不可貪戀于它們,受到它們的誘惑與驅使,而要對它們“生厭、離欲、來患、向滅”,做到“滅而不增,寂滅而住;退而不進,寂退而住;滅而不起,寂滅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著”,這樣才是惟一正確的英明抉擇。只要這樣,我們最終做到“自覺涅槃”。
第四十七經、四十八經(信經):
本經敘述有信心的善男子會隨順于法,會于五受陰修習厭離,如此方能離生老病死與憂悲惱苦。“信心善男子應作是念:我應隨順法,我當于色多修厭離住,于受、想、行、識多修厭離住。”“我說是等,悉離一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0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