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經(七處經):
四十二經又名七處經,主要由“七處善”與“叁種觀義”兩組概念所組成。七處善是指五陰、五陰之集、滅、滅道迹、味、患、離之七處之善;叁種觀義是指陰(五陰)、界(十八界)、入(六入)。經中對此闡述道:
“有七處善、叁種觀義。盡于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一)七處之善
1、如實而知色、受、想、行、識;
2、如實而知色集、受集、想集、行集、識集;
3、如實而知色滅、受滅、想滅、行滅、識滅;
4、如實而知色之滅道迹、受之滅道迹、想之滅道迹、行之滅道迹、識之滅道迹。
5、如實而知色味、受味、想味、行味、識味;
6、如實而知色患、受患、想患、行患、識患;
7、如實而知色離、受離、想離、行離、識離。
我們對于集、滅、味、患、離等都比較熟悉,而所謂五陰之滅道迹,即我們平常意義上所講的八正道。如果將上述七種都能如實知,如實行,如實修持後而加以斷滅,則稱之爲“善”。
(二)叁種觀義
經中對此的表述爲:
“雲何叁種觀義?比丘!若于空閑、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叁種觀義,是名比丘七處善、叁種觀義。盡于此法得漏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
從這裏可以看出,所謂叁種觀義,就是在無人打攪的情況下,一個人靜靜地、深入地思惟與觀察陰、界、入。所謂陰,就是五陰;界,即十八界(六根對六境産生六識);而入,即指六入(六入是六根的別名,入是涉入之義,謂根境互相涉入)。
當然,七處之善與叁種觀義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我們切不可將它們看作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從修持的角度來講,七處善與叁種觀義是同時進行的,甚至可以說所思惟觀察的對象是完全一致的。(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