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E 第41經(五轉經)

  第四十一經(五轉經):

  這部經有些複雜,主要是指裏面所闡述的內容。所謂五轉,就是色、受、想、行、識五陰,各有五種“如實知”,分別是:

  1、色:色如實知、色集如實知、色味如實知、色患如實知、色離如實知;

  2、受:受如實知、受集如實知、受味如實知、受患如實知、受離如實知;

  3、想:想如實知、想集如實知、想味如實知、想患如實知、想離如實知;

  4、行:行如實知、行集如實知、行味如實知、行患如實知、行離如實知;

  5、識: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味如實知、識患如實知、識離如實知。

  一、色

  1、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佛陀對于“色”的初步界定。所謂色,即是地、水、火、風以及由它們相互發生作用後所産生的各種自然物質現象的總稱。

  2、色集如實知:“于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是知。”——“色集”是指色的起因。色的起因是什麼呢?便是對于諸色産生“喜愛”、貪染之故。

  3、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色味”,即對于色的貪著、喜愛、回味。當我們接觸于諸色時,便不由自主地産生喜愛之心,進而在心中久久回味,不肯舍棄。

  4、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色患”,即諸色的種種過患。這是一種觀照法,即觀察到諸色是無常的、苦空的、變易之法。從表面看來,它們或許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然從深層地去觀察,它們卻是各種麻煩的製造者,是造成我們生死流轉的罪魁禍首。

  5、色離如實知:“若于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由于觀察到諸色的種種過患,因此我們便知道了應該要遠離它們,克製、調伏我們的種種貪欲,進而斷除貪欲,並最終超越貪欲。

  二、受

  1、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所謂“六受身”,即六種感受,即由眼、耳等六根對于色、聲等六境,而生起的六種感受。此處的“身”,當作“種類”解釋。

  2、受集如實知:“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受集”即造成“受”的起因。受的起因是什麼?即六根接觸與六境,進而産生六受。

  3、受味如實知:“緣六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4、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

  5、受離如實知:“于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叁、想

  1、想如實知:“謂六想身”,“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是知。”——“六想身”,即六種想的種類。在這裏,“受”與“想”是有區別的。“受”是六根與六境相接觸後,所生起的感受。這種感受往往是直觀的,未經過思惟處理的;而“想”,是在“受”的基礎上而形成,它是“受”的理性化與條理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想”似乎可以等同于“思惟”一詞。

  2、想集如實知:“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3、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是知。”

  4、想患如實知:“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是實知。”

  5、想離如實知:“若于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四、行

  1、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爲行,如是行如實知。”——“六思身”是“六想身”的進一步理性化,它是經過思惟後而産生的各種意識與行動的總稱,即意志與心相互作用後所産生的結果。

  2、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3、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4、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

  5、行離如實知:“若于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五、識

  1、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爲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而六識又是在六想與六思基礎上進一步産生的。六識即六種認識作用,這種“識”,帶有了知、分別、判斷、歸納等性質。從産生結果的輕重上講,意識更爲根深蒂固,難以化解與根除,因此它所帶來的後果將更爲嚴重。當然,關于根、境、識叁者是否相互依存,各派系並未有統一的意見。

  2、識集如實知:“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3、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4、識患如實知:“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

  5、識離如實知:“謂于識調伏欲貪、斷貪欲、越欲貪,是名識離,如是識離如實知。”

  最後,佛陀對比丘們說:

  “若沙門、婆羅門于色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正確的趣向、正確的知見)。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入于正法與戒律)。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若沙門、婆羅門于色如實知、如實見,于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爲純一(絕對的無有瑕玼);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複如是。”(09.11.2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