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二)~D 第39經(種子經)

  第叁十九經(種子經):

  在本經(即《種子經》)中,佛陀向我們闡述了一個五受陰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我們很有啓發。佛陀以植物的五種種子,來譬喻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陰(即五陰如五種子)。

  經中說:

  “有五種種子。何等爲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不被風所害),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在這裏,佛陀闡釋了種子生長所必需的一些條件。比如說,種子本身沒有問題,“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但是光有土地卻沒有雨水的滋養,那麼這些種子是不可能發芽生根的。同理,若種子光有雨水的滋養,卻無可供生長的土地,那麼這些種子最終也必將是中途夭折,無法活命。對于種子生長所必需的一些客觀條件,凡是對自然科學略有了解的人,都會知曉其中要略。佛陀在這裏只是借用種子來作五陰的比喻而已,其重點並非是探討種子如何生長。只是我們在這裏,需要記住叁個概念即可:五種種子、地界、水界。

  接下來佛陀涉及到五陰與五種子的類比: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何等爲四?于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于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

  在上面的論述中,佛陀說:

  第一,五種種子,譬喻爲“陰俱識”。所謂陰俱識,是指識執取于四蘊(色、受、想、行)。

  第二,地界譬喻爲四識住。所謂四識住,即識所安住、生長、增廣的四個基本要素。即識必須依色、受、想、行四蘊而安住。

  第叁,水界比喻爲貪喜。貪喜,即由貪愛而生起的歡喜與各種欲望。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色界離貪,離貪已,于色封滯(攀住占用),意生縛斷;于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複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于行封滯,意生觸斷。于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複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淨、真實。”

  上面的這段經文很抽象,而且十分深奧難懂。根據我們個的理解,它實際上在闡述五陰中“識”與其他四陰之間的關系問題。在五陰之中,“識”(或稱其爲“意”)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識並不是無根之草、無本之木,它必須依靠其他四陰而生存與增廣。但是它一旦與其他四陰其結合,便會産生各種“攀緣”的嚴重後果,即産生“封滯”,即對于其他四陰的攀住占用,以愛、慢、見等方式而緣取于四陰,使人難以自拔。比如說,當識與色相結合時,由于無始以來天生而伴隨的貪愛,使我們不由自主地産生了攀住占用著色的驅動。這種攀住占用,就像繩索將我們五花大綁一樣,使我們動彈不得。像其他的受、想、行叁陰,其道理也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作爲現實生活之中的凡夫俗子,要想讓識與其他四陰不結合,那是根本做不到的。那麼怎麼辦呢?唯一可行的方法,只有從現實之中的“貪愛”入手。如前所述,識是以其他四陰爲生存基礎,如果離開色受想行四陰,那麼識也就無從談起,因爲識一旦離開了四陰,便歸于消滅。也就是說,識與受、想、行、識四陰之間,必須有著一個紐帶的存在。這個紐帶,便是貪愛。如果我們離開貪愛,那麼就不會産生執著;若離開執著,我們就不會爲貪愛所束縛,因此攀緣便歸于斷滅。那麼這樣一來,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做到將“識”消滅了呢?事實上是做不到的,因爲識一旦形成,便難以使之回歸于未生之狀態。當然,我們若做到消滅貪愛,那麼此時所産生的諸“識”,便是遠離顛倒夢想的善識。此時,我們必然會惡識消退而善識增長。

  其實,要做到遠離“貪愛”也並不是遙不可及。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會將“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兩句話,時常挂在嘴邊。這個“知足”與“能忍”,實際上便是“離貪”的等義詞。“知足”就是知道滿足,做事說話要講究個“度”,也就是把握火候。一旦超過了必要的界限,便是貪愛。而“能忍”呢?就是說當我們看到(聽到、聞到、想到)令人愉悅的事物(聲音、覺味等)時,我們能夠有效克製自己的欲望。比如說我們看到絕世佳人,便不由自主地多瞟上幾眼(哪怕是偷偷地);若聞到撲鼻香氣,或看到自己喜愛吃的食物,有時雖說表面上鎮靜自若,可心裏卻早已垂涎叁尺了……凡此種種,都屬于“不能忍”。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同樣也是“不知足”、“不能忍”的另類表現。從根本上說,“人”雖在“江湖”,然我們難道真是“身不由己”麼?未必吧?更多的時候,所謂“身不由己”,只是某種托詞而已,因爲我們並未真正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在這裏,需要思索幾個問題(即物質與精神的相互關系):

  1、識是否真正脫離四陰而獨立存在?

  2、如果識是可以獨立存在的,那麼這個識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而存在;

  3、若識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即與其他四陰而共生共滅),那麼識陰是産生于四陰之前,還是産生于四陰之後?通俗地說,就是精神先于物質,還是物質先于精神?

  希望有智者結合本經,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09.11.2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