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一)~D 第15經:核心議題是“五陰爲結使”

  第十五經:

  第十五經的核心議題是“五陰爲結使”,故而可以將此經理解爲“使經”。這部短經有些簡略的故事情節,故事的經過大約是這樣的:

  有一位從遠道而來的比丘,來到佛之居所,向佛陀禀報自己的修行心得。他說:

  “善哉!世尊!今當爲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常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當複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須發,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爲空間無上梵行,現法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段話乍聽起來,似乎有些費勁,因此受到了佛陀善意的批評。。可能是這位比丘見到偉大的佛陀,心裏有些緊張,于是變得語無倫次。佛陀說你說話怎麼這麼啰嗦啊,很簡單的幾句話,被你說得這麼複雜。上面的一段話可以簡化爲:“雲當爲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獨一靜處,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陀問比丘:“你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上面的一段話,便會知道這位比丘實際上在講修行的叁個層次,即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聞”、“思”、“修”。“聞”是聽聞學習,“思”是進行獨立的自我反省思察,“修”是將“聞”與“思”付諸實踐。我們常說“從聞思修,入叁摩地”,就是這個意思。而現在的話題,就是集中在“聞”字上面,亦即佛陀教法的具體內容。

  那麼佛陀這次所說之法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總結成四個字,叫“五陰爲使”。于是佛陀說:

  “比丘,若隨使使者,即隨使死;若隨死者,爲取所縛。比丘,若不隨使使,則不隨使死;不隨使死者,則于取解脫。”

  佛陀在這裏講得十分簡略,似乎不太適宜于初機學佛者。我們時常聽到不少人在感喟,說佛陀深奧難懂,不知道裏面講的是什麼意思,因此很多人望而生畏,不願意深入經藏。造成這種現象,究竟誰應該承擔責任呢?我的觀點是,出家二衆應該爲此承擔過責。爲什麼如此說?因爲出家僧人承載著“住持佛法”、“統理大衆”的重任,如果信衆讀不懂佛經,到寺院裏向二部僧請教又得不到合適的解答,這豈不是出家僧人的失職?因此,出家僧人應該加強自我修養,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免得被信衆們輕視。當前僧人隊伍中不學無術、苟且偷生者並不在少數,而其中的極少數更是行爲不端,自我放逸,深爲俗衆诟病。

  佛陀在這裏所講的“使使”,前一個“使”,即爲結使,即煩惱的別稱;後一個“使”,作使動詞,即爲結使所驅使,隨結使而流轉。我們大乘佛教信徒有時很會吹噓,說什麼“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比如說曆史上有名的東坡居士,自稱“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結果呢?人家一句譏諷就受不了了,趕緊質問人家是怎麼回事。從廣義上講,這個“隨緣”的“緣”字,如果處理得不好,它就是一個“使”。緣有多種,有善緣,有惡緣;有美色緣,有名聞利養緣;有順風緣,當然也有倒楣緣。我們身處于各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緣”之中,究竟能不能做到“不變”呢?若真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那真是大菩薩再世!可是在現實之中,我們更多地用此二句話,給我們作方便之語的某種托詞而已,當一遇到金錢美色緣、名聞利養緣時,早已變得面目全非啦!至于其中奧妙,大家自然是心知肚明。

  佛陀在這裏明確地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跟著煩惱結使跑卻喪失了自我,那麼對不起,我們將“即隨而死”,也就是生生世世流落于生死巨流之中,永世不得超生!因爲“若隨死者,爲取所縛”。這個“取”,就是我們受到業力的戲使而不由自主地卻執取、攀附,導致我們被煩惱五花大綁,動彈不得。

  相反,如果我們“不隨使使”,也就是我們真正做到“隨緣不變”,將會怎麼樣呢?自然是好事情,佛陀說倘若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必將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屆時將來去自如,無有結縛,得大自在。

  佛陀在這裏所講的“使”,實際上就是指五陰,即色、受、想、行、識。就是說,如果我們脫離了五受陰的束縛,即可以向上求證無上的解脫之道。反之,如果無法擺脫五陰的幹擾與糾纏,那麼我們仍將流轉于生死,淪爲凡夫俗子矣!(09.11/18)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