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說《雜阿含》(卷一)~C 第3經~第14經

  在第(叁)經之中,佛陀教導我們們對于五陰的認識,須立足于“斷苦”。我們若對五陰的認識不充分,則無法做到斷苦;相反,如果我們能做到知陰明陰,則能離苦斷苦,最後做到“堪任斷苦”。而在第(四)經中,佛陀則從我們對于生老病死的認識入手,來進一步提升我們對于五陰的觀察。如果認識到五陰爲苦空,爲無常,則能遠離怖畏,從而超越生老病死的束縛。關于這一點,我在上文中已經有所提及。

  而在第(五)經中,佛陀則說:“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果其他四陰,亦複如是。在(六)經、(七)經中,則繼續強調苦空觀點的重要性。在第(七)經中,佛陀還以偈的形式,對上述義理進行了一番總結,即“無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無知等四種,及于色喜樂”。它所講的道理,無非就是教導我們要深知色、受、想、行、識五陰的過患,我們需要觀察它們、知道它們的本原面目,做到不要受到它們的影響(貪著),從而要遠離它們,超越它們。

  在後面的諸小經中,佛陀反複地對弟子們闡述“五陰爲無常、苦空”的觀點,比如:

  第十經:“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此處,佛陀再次聲明苦患、無常、非我觀,即是“真實正觀”;相反,則爲顛倒夢想觀。

  第十一經:“色無常,若因、緣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在這裏,佛陀用因緣假合的理論,來闡述五陰的實質是無有實體,是無常的。而無常便是短暫的,不永恒的;是苦患的,是令人感到不快樂的,從而生起厭離心、進修心與解脫心。

  第十叁經:“若衆生于色不味者,則不染于色;以衆生于色味故,則有染著”;“若色于衆生不爲患者,彼諸衆生不應厭色;以色爲衆生患故,彼諸衆生則厭于色”;“若色于衆生無出離者,彼諸衆生不應離于色;以色于衆生有出離故,彼諸衆生出離于色”;“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這裏,佛陀從“味”(在心理上産生回味與貪著)、“患”(給衆生帶來過患)、“離”(利于衆生出離)叁個方面,來闡述五受陰。佛陀的觀點是,如果五受陰對于我們無有障礙,衆生既可以做到“不味”、“不患”,而且也對衆生的出離不會産生任何影響,那麼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強調五受陰的災患。可是事實上五受陰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我們,我們一切衆生都會受到它們的束縛,甚至沈迷其中而無力自拔,結果導致了我們距出離的目標漸行漸遠,證悟之道變得遙遙無期。佛陀用自己的證悟經曆,說明他成就佛道,也是從“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開始著手修習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認清五受陰的本來面目,認識到它們的嚴重危害,從而遠離它們,滅除它們。

  第十四經:“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隨順覺,則于色味以智慧如實見”;“我于色離有求有行,若于色隨順覺,則于色離以智慧如實見”;“我于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于諸天……不脫、不離、不出,永住顛倒,不能自證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以如實知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我于諸天……已脫、已離、已出,永不住顛倒,能自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裏所講的義理與第十叁經所講的完全一致,其側重點則是佛陀自己的證悟感受。他說,當初他如果認識不到五陰受的種種過患,那麼他至今也不可能成就佛道;正因爲他看穿了五受陰的本質,因此他做到了遠離它們,滅除它們,最終證得了佛道,成爲受到人天敬仰的佛陀。(09.11.17)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