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正思惟經
經中大意:敘述正確的觀察五陰的無常、苦、空、非我,由之而可得自由自在。
所謂《正思惟經》,只是我們爲了貪圖方便,而給這節小經起一個方便名字而已。在上面的第(一)經(即《無常經》)中,佛陀教導比丘們要“當觀色無常”,並稱無常之觀爲“正觀”;而在這裏,佛陀用“正思惟”替換“正觀”。從宏觀上講,這兩個名相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差別——他們所闡述的義理是完全一致的,即對于色、受、想、行、識五陰,需要用諸如“無常”、“苦”、“空”、以及“非我”等觀念去對待它們、分析它們、觀想它們,從而爲下一步的修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叁、無知經
經中大意:如對于五陰無知的話,就會不自由;假如正知五陰的話,就不會有憂苦。
在《無知經》中,佛陀再一次地對諸比丘說:“于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相反呢,如果我們“于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其次諸如受、想、行、識亦然)。在這裏,佛陀從正反兩方面闡述我們觀察五陰本質特征的極端重要性。就是說,如果我們無法洞察五陰的本質(即無常、苦空、非我等),那麼談論了生死問題就是一句空話、大話、官樣話;而我們只有對于五陰的實質作出深刻的觀察之後,才能有資格談論生死大事。故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得極爲正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如果我們無法觀知到五蘊(即五陰)“空”、“無常”、“苦”、“非我”等本質特征,那麼我們又如何了知脫離生死的法門呢?單靠誇誇其談,是無論如何也“談”不出來的。而且,在《心經》之中,觀自在菩薩能夠“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其基礎就是觀察悉知了五蘊爲空苦等等的道理,故而可以做到“無有恐怖”。比如說我們很多人都懼怕生病,懼怕衰老,懼怕死亡,所謂“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平安與健康固然是福報,但是反過來講,如果我們一生總是在平安中度過,總是無病無災,那麼又如何能夠體察出“人生皆苦”的過患呢?
相信輪回的人,如果我說輪回的本質是“苦”,相信他們都會接受。然而,現實中的大部分人,對于六道生命是否輪回,尚存在著極大的疑惑。相當多的人都會如此說:能把這輩子完整地過下去就算不錯了,哪有時間顧得了下輩子的事?如果我們在忙碌之際,沒有片刻時間靜下來思考,那麼無疑將是一生中的一大憾事,甚爲悲哀。可是現實的情形卻是,絕大多數人仍是十分在意于“現前利益”。我前段時間用小楷抄錄了一段佛典,原文是:
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中十種大礙之行,今當說: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障,立行不求無魔,謀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于人不求順適,施德不求望報,見利不求沾分,被抑不求申明。……我心先居礙中,彼礙豈能爲礙?礙若無礙,則于道行尚可直進。何況得于自然無礙之境,道豈不可進哉?
上面這段話出自明代妙葉大師的《寶王叁昧念佛直指》,其中所列的“十大礙行”,堪稱我們是我們爲人處世、修身奉佛的座右銘。
對于上述的“十大礙行”,我想現實之中的絕大多數人都不太贊同。比如說“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這兩句話就有違常理。很多人都跑到菩薩面前百拜千叩:“求菩薩保佑我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合家幸福,所求遂意……”現在反倒來一句“念身不求無病”,等于說我們不希望不生病,不希望一生平安,這不是在胡說八道麼?如果我們所有的修行人都這麼認爲,那問題就有些嚴重了。當我們看到了上述十大礙行的解釋,便會深刻地體察出古賢的一片良苦用心:
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交情不求益我——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于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明妙葉大師《寶王叁昧論》
因此,我們可以將上述十大礙行總結成四句話:
無病無災未是福,無魔無障豈坦途?
六道皆苦爲真谛,出離叁界乃無殊。
(界定,0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