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喜悅人生 自在生命──知足第一富 無憂第一樂▪P2

  ..續本文上一頁成?得到的不一定是長久,失去的,也不一定是遺憾。人生,就是在得此失彼,得彼失此間轉換變幻,無有窮盡,若心隨境轉,只會徒然疲累自己的身心。因此,我們要學懂隨緣放下或舍棄,這就是喜悅的心態、喜悅的人生。

  喜悅,是一種感覺。

  感覺就是自己告訴自己的說話:這是什麼,那是什麼;這個我喜歡,那個我不喜歡。但我們要明白,人的感覺,粗分起來,尚有六根對六塵而有六識,更不必講到第七識、第八識,又能分出多少枝節來了?誰也保證不了自己的感覺,一定是對的、正確的。那麼,何妨先給感覺戴上一副喜悅的眼鏡,然後再跟著感覺走,看見美好的事情,喜悅、贊歎、隨喜而爲;看見醜惡的事物,亦不起厭惡想,只是不贊歎,而遠離之。這就是平常心,對任何境界,首先均以平等、無分別心去對待,再進一步或深一層認真看清楚的時候,才以「正」、「邪」的尺度去衡量看是否應該贊歎、隨喜。善者,歡喜;惡者遠離。其中毫無執著,就好像明鏡照物,「物來影現,物去鏡空」,物去而不留影,影去而鏡常在;這種態度,正如《菜根譚》中所雲:「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事來心起、事去心空。這就是喜悅的感覺、喜悅的人生。

  喜悅,是一種性格。

  大多數人會說性格是天生的。但喜悅這種性格,卻可以是後天培養或添加的。一個人若處六塵境很歡喜,六根自然愉悅,則六識都是喜悅的。若有其中一根不愉悅,就會影響到整個喜悅的不完整。因此,如何協調六根,使之時時愉悅滿足,就取決于個人向往的目標。

  目標越是高尚、純潔、超然,喜悅就會增加,反之,喜悅就會減少或消失。在此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喜悅不同于高興或快樂,那只是身體或情緒的短暫滿足感,而喜悅則是深植于精神、心靈內的一種恒久的、內在的品質。喜悅,同于其他的品格,將會帶給我們人生無窮的意義。

  所以說,喜悅是一塊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品出來的、甜味的蜜糖,它一直隱藏在我們內心最深處,只待我們一嘗其味,而終生不會忘記。

  喜悅,是一種動力,是一種無形卻最有力的能量,使人在任何境遇,都能泰然處之,灑脫無執,出于喜悅,歸于喜悅。這就是自在的人生。

  二、安貧樂道.知足常樂

  在我們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特別強調「安貧樂道,能忍自安」、「知足常樂」的思想,孔子可以說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其中闡述了孔子的苦樂觀。孔子說如果財富可以求得的話,即使做市場的守門卒他也願意。如果求不到的話,還是從事他自己所愛好的事情。孔子還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作枕頭,也有樂趣。這裏,孔子形象生動地刻劃了「苦中有樂」、「以苦爲樂」的情景。爲不義之事得來的富貴,看來就好像浮雲一樣;表明了孔子對它的輕視與鄙視。

  而在《孔子.雍也》中,記述了他誇獎學生顔回的事,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贊譽顔回有修養,一竹碗飯,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裏,別人都受不了窮苦憂愁,顔回卻改變不了他自有的快樂──而這種喜悅人生的態度,實與孔子同出一轍。孔子爲有這樣的學生而驕傲。

  當葉公沈諸梁問子路孔子爲人怎樣時,子路不回答。「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論語述而》)這裏可以概括爲「叁忘」:「忘食」是不知疲倦、不懈奮鬥;「忘憂」是不知苦難和道路艱險;「忘老」是不知年老和生死,展示了孔子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進取,爲創立自己學說安貧樂道、孜孜以求的精神風貌。

  叁、智者不惑.仁者不憂

  孔子把生命的喜悅標出了一個很好的意義,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不惑」、「不憂」、「不懼」是生命喜悅的最佳狀態,以佛法來體會生命的叁達德(智、仁、勇),實是一種非常完美的人格。「不惑」是指思想、心靈及智慧方面;對「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宇宙人生的迷惑,自古即是人生最大的問題;有了智慧就可以提升我們的靈性、引導生命的成熟而達到一種喜悅。

  我們時常贊歎佛陀爲最高的覺悟者,亦即「一切智者」;《法華經.藥草喻品》中佛說:「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佛之所以是具備最高智慧的人,就在于他的徹底覺悟。然而佛與衆生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差別其實就在于「迷」與「悟」;正如《六祖壇經》所說:「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悟時衆生是佛。」因此,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悟」,也就是由迷轉悟,轉苦爲樂,轉凡爲聖。

  前面說到,在我們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必然要面對種種順、逆境,因此,佛法就是教我們要以平常心面對順、逆境,要以感恩心轉化阻力,要以智慧心明暸因緣。我們的心不能隨萬物而轉,我們要令世間萬物都爲我們所用,只要我們心能轉境,還有什麼苦、樂不能轉?懂得「轉」、能「轉」,就是真正的智慧;諺語所謂: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境轉,境不轉心轉;我們要做到心能轉物,而不是心隨物轉,如此的話,和佛的距離就不遠了。所謂「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也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都知道,古代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個追求智慧的愛智者,他和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裏士多德,被並稱爲希臘叁哲人。這麼偉大的哲學家、聖人,他曾經說過,在他的字典裏沒有苦。那麼,我們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才能不憂愁、不苦惱,生活常在喜悅之中?我們往往爲了金錢、名譽、地位、感情、事業等種種挫折而煩惱,而且我們常常喜歡和別人比較,你長我短,你有我無,你多我少,心裏總是不高興;沒有時很想去擁有,擁有時又擔心會失去,每天總是形形役役,患得患失,這樣的話,又怎可能會有快樂的時候?

  由此可見,我們煩惱、痛苦的根源,往往在于分別、比較;所以,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平等心、無分別心。但是,我們如何才能做得到?以佛法來說,只要有慈悲心與菩提心,就能把種種的分別、計較、執著化除掉了。不過,在《莊子.逍遙遊》的〈齊物論〉中,也給予我們很好的啓示:所謂「齊物」,就是把萬物等量齊觀──教我們不應該「以人觀物」,而要「以物觀物」,萬事萬物本身就具備其自身充實的條件美:醜有醜的美、缺陷也有缺陷的美,不同的生命形態,各自展現生命的特定意義。如此的話,生命才能坦然無罣礙,無罣礙才能不憂,唯有不憂才能呈現生命的大美與喜悅。

  結語、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呱呱墜地,就開始了苦樂交織的人生。雖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人生的狀態,到底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就是心態與行爲。學佛修行就是要修正我們不良、不正確的心態與行爲。有了好的心態、好的行爲,我們就能好好地做人、做事;既然有幸生而爲人並且有機會聽聞佛法,我們就應該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個學佛的因緣;要知道,美好、高尚的人格必然是在人情世故中曆練得來的。有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在人生多變難測的旅程中,我們如何才能安然自得、歡喜快樂地渡過一生?

  作爲學佛之人,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人生改善,後世增勝,了生脫死,法界圓明」?正如古詩所雲:「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什麼是人間最好的時節?心中沒有任何閑事的牽挂、滯礙,那就是最快樂的時候了。經上說:「快樂無憂是佛。」外表快樂,內心不喜悅的人,是凡夫;內心喜悅,外表不快樂的人,是聖人;內心喜悅,外表快樂的人,就是菩薩;內心喜悅,外表快樂,而且完全沒有執著、無憂無慮、無罣無礙的人,那就是佛了。所以我們要學佛菩薩,做個開心、快樂、喜悅、自在的人。

  因此,這個「苦谛」,若要詳細說明,實有無量諸苦。

  而「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僧會、求不得、五陰熾盛。所以說「苦」是人生的實相,而一切之苦莫過于身;我們由于一念無明貪愛得受此身,「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什麼是「大苦聚集」?也就是「身心皆苦」,正如《佛說稻芊經》所說:「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如果我們繼續貪求名利聲色,那麼我們的得失、苦樂何時能了?因此佛陀教我們要依「四念處」而住,那就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並不是叫我們厭苦毀身,或去消極逃避。而是要做到:「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由知苦而斷集;斷集即能切斷痛苦的來源,繼而慕滅、修道,也就是忏悔過往惡業,積極改往修來,廣作善行,廣種善因。

  二、世間之樂無非是苦

  不過,佛陀並不否認人生有樂,譬如世俗間的天倫之樂;修出世法的厭離之樂、無著之樂等。但這一切樂,都包含在「苦」之內。爲什麼呢?因爲根據緣起的法則,快樂是因緣所生法,會隨著因緣的變化而變化,變化即是無常,而無常就是苦。所以總括地說,「樂」的本質是無常的、是苦的,也就是空的。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五位國王,雖國界相近,但從不相互攻打討伐,常互相友好往來,彼此都是好友。其中最年長的國王,叫普安王,跟隨釋迦牟尼佛修習菩薩行,其他四個年紀較小的國王,則常習邪行。普安王憐憫四小王,想要度化他們。

  一天,普安王請四小王上殿,共相娛樂,連續七日七夜。七日後,四小王一起對大王說:「我們還有很多國事要處理,請允許我們先行告辭了。」于是大王就派人備好車馬,和群臣大衆一起給四小王送行。

  半途中,普安王爲了度化他們,說:「請您們各自說一下自己的人生的願望和認爲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好嗎?」

  一王說:「我希望能在陽春叁月,樹木蔥綠鮮花滿枝的時候,在田野上遊玩娛樂。」

  另一王說:「我希望能夠常作國王,好鞍寶馬服飾端嚴,樓閣殿堂明亮輝煌,臣民圍繞左右,鍾鼓齊鳴,出入之時路人都傾心瞻仰。」

  另一王說:「我的願望不一樣。我希望有好妻子、好兒子,都端正無雙,我們一起共享天倫之樂。」

  第四小王說:「我的願望也不一樣。我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兒女,一起享受錦衣美食,聆聽美樂,共相娛樂。」

  四小王說完各自的願望後,都異口同聲地詢問大王:「那麼,您的願望又是什麼呢?」

  普安王回答:「我先說一下你們的願望,再說我自己的吧。你們一個人說在陽春叁月,樹木蔥綠、鮮花滿枝的時候遊戲原野;可是秋天來了樹木鮮花都會凋零落敗,到時天有何樂可言?所以這不是長久之樂。另一個人說希望常作國王很威風;自古以來的帝王,雖然很神氣、很快樂,但是當福德耗盡的時候,國家之間互相征戰討伐,瞬間國破人亡,這是如何淒慘的下場?所以這個不是長久之樂。另一個人說希望有好妻子、好兒子,共享天倫之樂;可是一旦妻子、兒子生病了,就難免憂愁萬分,又或者因事兩地相隔,因而牽腸挂肚、寢食難安,所以不是長久之樂。另一個人說希望父母常在,有很多的兄弟、老婆和小孩,一起享受錦衣美食,聆聽美樂,共相娛樂;可是萬一有一天出了事,被關進牢獄,無人救護,那就很悲慘了,所以不是長久之樂。」

  四小王聽後于是問道:「那麼大王的願望是什麼呢?」

  大王答道:「我的願望是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熱,生死自在。」

  四小王連忙追問:「這樣的快樂在哪裏?您應該是有明師指點吧!」

  大王回答:「我老師的尊號是『佛』,他就在附近的祇園精舍。」

  四小國王聽了非常歡喜,一起隨著普安王來到佛陀住處,頂禮世尊後退坐一旁。聽世尊爲宣說「苦」的真谛。

  佛陀就給他們詳細解說,人生在世必須經曆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憂悲苦惱等八苦。

  五位國王,聆聽佛陀慈悲宣說人生八苦的真谛,心開意解,實時證得初果須陀洹,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四小王隨即棄舍王位,將國政托付給弟弟,都出家學佛修行,每日精進不已。

  以上的故事說明了,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就是普安王所說的:不生不死、不苦不惱、不饑不渴、不寒不熱,生死自在。但是這種境界如何才能獲得?  

  

《喜悅人生 自在生命──知足第一富 無憂第一樂》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