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喜悦人生 自在生命──知足第一富 无忧第一乐

  喜悦人生 自在生命

  ──知足第一富 无忧第一乐

  2014年1月10日晚上七时至九时香港中文大学佛学讲座

  前言、

  据佛教的说法,我们众生所处的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语(Saha)的音译,意译「堪忍」、「能忍」、「忍土」。为什么叫做「堪忍」呢?就是说,我们世界的众生安于十恶,堪于忍受种种苦恼而不肯出离,所以说,这个世界是苦多乐少的世界;而这个苦达到了什么程度呢?达到了刚刚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就用「堪忍」来形容。由于这个世界,也就是三恶五趣杂会的地方,所以又称为「五浊恶世」;而「五浊恶世」是相对于「极乐净土」而言的。

  因此,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轮时,为五比丘所宣说的即是「四圣谛法」:苦、集、灭、道。集谛为因,苦谛是果。世尊为何先说苦谛?就是希望先让众生对「苦」有足够的认识,从而产生厌离心,希求解脱。因为人生往往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虽然有乐,总是短暂而稀有,乐少苦多。所以说,人生的真理必须从苦谛中方能领悟。

  壹、人生是苦是乐?

  一、三苦与八苦

  佛经中说到苦的地方很多,而其性质和分类也各不相同。按照不同种类说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八苦等,这里不再一一叙述。现在只就具有代表性的三苦和八苦,来加以说明。

  佛教中以老、病、死三者为基本上的身苦,以贪、瞋、痴三者为基本上的心苦,此两种苦是诸苦的代表。如果从苦的性质来说,非可意的受称为「苦受」;可意的受称为「乐受」;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称为不苦不乐受。以上三种受,其性质全是苦,即所谓「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分类的。

  (一)苦苦:不适悦的苦受名为苦苦。如贫穷是痛苦,加上疾病缠身,或诸多灾难,就是更加苦了。又人身本为苦,若再受到各种寒热、饥渴、劳役、刀杖的逼害时,岂不是苦上加苦吗?

  (二)坏苦:又称乐苦。就说是,世间上能感受到的「乐」,其本质也是苦的。为什么?因为快乐过后,就会觉得寂寞无聊,况且快乐的境界往往是暂短的,当缘尽而散或乐极生悲之时,终归是苦。

  (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的意思。人生的一切都是在迁流变异中而不是常住的。当这不苦不乐的境界保持不住时,还复是苦的。

  三、如何才能离苦得乐?

  1.涅槃寂静之乐

  「乐」与「苦」原是相互对待而安立的。人们因苦而追求快乐,试问谁不希望离苦得乐?可是世人所追求的「乐」,以佛法来看其实都是「苦」。世人所感受的,不外是依于身、心顺益之事。一般人所追求的快乐,大部份离不开财富、名誉、地位、健康、家庭和睦(事业、婚姻、感情、家庭)、五欲之乐(财、色、名、食、睡)等,就好像上文所说四小王的愿望一样。佛法认为这些快乐都是暂短的、不真实的,况且当一个人沉迷于五欲之乐时,身、口、意三业往往不循正理、正道,一举一动都是起惑造业,如是便种下了未来的苦果。所以,佛法所讲的真正快乐,如经中所说:「寂灭为乐」或「涅槃第一乐」。

  但如何才能达到这第一乐的涅槃境界?正如《大庄严论》中云:「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无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么叫真实的利益?没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间人追求富贵,什么是富?知足是富。过去佛弟子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所以说第一富是「知足」。「善友第一亲」,诸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善友。「涅槃第一乐」,「涅槃」的意思,根据玄奘大师的翻就是「圆寂」,也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这是第一乐。末后还有两句话:「此乃受即不受,无受即受。」其中的意义特别深长。接着论中继续说下去:「男子女人,闻是佛名,永不堕恶道」,「常生人天,受胜妙乐」,这个「胜妙乐」,决不是世间五欲六尘之乐,决不是世间名闻利养之乐;世间种种之乐,在佛法里面称之为「坏苦」,不是真乐。「胜妙乐」才是真正之乐。如果我们能够明白其中的真义,果能回头、觉悟、认真的修行、学习,最后定能将一切烦恼灭尽,到达涅槃的妙境,那是一种不被系缚、寂静、清凉、自在的快乐,此时「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就是将苦痛的根本彻底消除,证为涅槃之乐。

  当然了,上面所讲的「涅槃之乐」,是离欲法、是出世法。然而在世间法里,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怎样才是喜悦的人生?

  而世间人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又是什么?

  一次,孔子去泰山旅游,在半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自弹自唱,神情十分愉快。

  孔子颇为讶异,便问老先生:「你为何这么快乐呢?」

  老先生回答:「我怎能不快乐呢?人为万物之灵,我幸运能出生为人而不是禽兽,这是我第一件乐事。在这个时代男尊女卑,地位相差很远,我又能生为男人,这是第二件乐事。人的寿命长短不一,我没夭折,而活到九十岁,这是第三件乐事。」

  孔子又问:「你有三件乐事,可是我看你衣物简陋,就知道你生活贫困,难道你一点都不担忧吗?」

  老先生笑着说:「哈哈!钱财是身外之物,贫穷也是一件平常的事,只要淡泊明志,身心安泰,消遥自在,贫穷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孔子再说:「你年纪这么大了,不怕死之将至吗?」

  老先生回答:「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死亡只是人生暂时的终点,好像坐车到了终站就要下车,我心无牵挂,有什么事让我害怕呢?

  说完,老先生又继续弹他的琴。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所谓「知足常乐,多贪则忧。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心宽必然自在,放下自得安乐。

  2.心灵源泉之乐

  不过有多少人能像上述自弹自唱的老先生那样洒脱自在?相信世俗一般人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人生既然有如此多的无可避免的痛苦,追求快乐是不是一种奢望呢?快乐的定义又是什么呢?

  其实快乐是无法定义的,因为快乐就好像活泼的清泉一样,你想一尝它的甘甜清澈,就必须找到它真正的源头;然而它的源头究竟深埋在何处呢?由于每个人的生命观、价值观不同,所以所追求的目标也就不一样。

  有些人,一生拼博,只想赚钱,他以为金钱里有快乐,但是金钱太多了,可能也是痛苦,人成为了金钱的奴隶,所谓「人为财死」,财富有什么快乐呢?有些人认为家庭最快乐,但是如果家庭里的兄弟姊妹相处不和谐,彼此勾心斗角,家庭有什么快乐呢?有些人以为爱情里有快乐,终日追求,魂牵梦系,但是爱与恨是双生儿,由爱生恨,爱得越深,恨得也就越重,夫妻反目,情侣背叛,多情往往为情所苦、被情所害。

  也有些人醉心于权力、地位,认为权位里有快乐,所以希望做高官、任高职,要与人竞争、要出人头地,岂知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权势高位也未必是快乐啊!

  有些人则以事业为快乐,例如做生意的人,每天耗尽精力去盘算,可是许多时候,生意越大,风险越高,一旦失败了,千万家财一夜散尽,一败涂地,一贫如洗,凄凉惨淡,那里有快乐可言呢?

  有些人隐居山林,与清风明月为伍,在山林中找到了快乐;有些人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找到了安份满足的快乐;有些人喜好读书,他在古今的书海里,找到智慧的泉源,找到了人生的快乐。

  有些人觉得无求就是快乐,善念就是快乐,平安就是快乐。有些人觉得为人服务,广结善缘就是最大的快乐。

  所以说,快乐到底在那里?

  问飞鸟,为何要在天空里飞翔?飞鸟说:天空中最快乐!问游鱼,为何要悠游在水里?游鱼说:水里最快乐!问湖泊,为何要在山林里奔腾?湖泊说,山林里最快乐!

  由此可见,快乐无处不在,其实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心中,这个快乐的宝藏我们原本就有,只是没有发现而已。

  贰、做个喜悦的人

  一、喜悦是什么?

  前面说到,快乐是没有固定的形象或面貌的,在现实人生之中,很多时候,快乐也许就像一道美丽的彩虹,它的出现往往是在风雨之后,云层经过阳光的折射,因而幻变成七彩缤纷的颜色──试问人在一生中到底要经历多少风雨,也就是顺境与逆境,挫折与磨难才能成功?其实顺、逆因缘都是生命成长的历练,唯有顺境、逆境,才能历练我们的身心,这是人生的事实;世间之所以称为「有漏世间」,就是因为世间是有漏的、不圆满的,所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依佛法来看,无论顺境或逆境都是因缘法,缘生必会缘灭,缘聚必会缘散;因此,在因缘的顺逆当中,立足于生命的成长观点来看,顺因缘固然是一种历练,逆因缘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炼?问题就看我们如何去体会。对于逆因缘,开始时可能难以接受;明明是苦恼折磨,又如何能从中得到喜悦?但是,正如古人所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千回百转,当我们经过了人生的种种历练再回头去看时,则不难体会当中成长的喜悦。

  所以,生命的喜悦不一定来自顺心顺意或一帆风顺,反而是从逆境的历练中才能有更大的成长,从成长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真正的喜悦;如果把喜悦只设定在人生的称心如意或荣华富贵上,那就太过于狭隘了。甚至有少数人一生中从未经历过逆境的考验,就像温室中的花朵,这样的生命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喜悦比快乐更恒久、更超越,是一种生命的自我升华与呈现。

  喜悦,是一种心态。

  心态,是指心里的态度。世俗一般人都会「心随境转」,对于外界事物的变化,心理会随之而变;因此,若无正确的心态,则遇喜即喜,遇忧即忧,实实在在是一个平凡庸俗的「凡人」。可是,一旦拥有了喜悦的心态,则逢喜逢忧,均能以乐观而平常的态度去对待之,试想世间那有一事一物不是因缘和合而…

《喜悦人生 自在生命──知足第一富 无忧第一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