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悅人生 自在生命
──知足第一富 無憂第一樂
2014年1月10日晚上七時至九時香港中文大學佛學講座
前言、
據佛教的說法,我們衆生所處的世界被稱爲「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Saha)的音譯,意譯「堪忍」、「能忍」、「忍土」。爲什麼叫做「堪忍」呢?就是說,我們世界的衆生安于十惡,堪于忍受種種苦惱而不肯出離,所以說,這個世界是苦多樂少的世界;而這個苦達到了什麼程度呢?達到了剛剛可以忍受的程度,所以就用「堪忍」來形容。由于這個世界,也就是叁惡五趣雜會的地方,所以又稱爲「五濁惡世」;而「五濁惡世」是相對于「極樂淨土」而言的。
因此,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初轉*輪時,爲五比丘所宣說的即是「四聖谛法」:苦、集、滅、道。集谛爲因,苦谛是果。世尊爲何先說苦谛?就是希望先讓衆生對「苦」有足夠的認識,從而産生厭離心,希求解脫。因爲人生往往是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雖然有樂,總是短暫而稀有,樂少苦多。所以說,人生的真理必須從苦谛中方能領悟。
壹、人生是苦是樂?
一、叁苦與八苦
佛經中說到苦的地方很多,而其性質和分類也各不相同。按照不同種類說有二苦、叁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十八苦等,這裏不再一一敘述。現在只就具有代表性的叁苦和八苦,來加以說明。
佛教中以老、病、死叁者爲基本上的身苦,以貪、瞋、癡叁者爲基本上的心苦,此兩種苦是諸苦的代表。如果從苦的性質來說,非可意的受稱爲「苦受」;可意的受稱爲「樂受」;非可意非不可意的稱爲不苦不樂受。以上叁種受,其性質全是苦,即所謂「叁苦」——苦苦、壞苦、行苦。「叁苦」,是依苦的性質而分類的。
(一)苦苦:不適悅的苦受名爲苦苦。如貧窮是痛苦,加上疾病纏身,或諸多災難,就是更加苦了。又人身本爲苦,若再受到各種寒熱、饑渴、勞役、刀杖的逼害時,豈不是苦上加苦嗎?
(二)壞苦:又稱樂苦。就說是,世間上能感受到的「樂」,其本質也是苦的。爲什麼?因爲快樂過後,就會覺得寂寞無聊,況且快樂的境界往往是暫短的,當緣盡而散或樂極生悲之時,終歸是苦。
(叁)行苦:行是遷流不息的意思。人生的一切都是在遷流變異中而不是常住的。當這不苦不樂的境界保持不住時,還複是苦的。
叁、如何才能離苦得樂?
1.涅槃寂靜之樂
「樂」與「苦」原是相互對待而安立的。人們因苦而追求快樂,試問誰不希望離苦得樂?可是世人所追求的「樂」,以佛法來看其實都是「苦」。世人所感受的,不外是依于身、心順益之事。一般人所追求的快樂,大部份離不開財富、名譽、地位、健康、家庭和睦(事業、婚姻、感情、家庭)、五欲之樂(財、色、名、食、睡)等,就好像上文所說四小王的願望一樣。佛法認爲這些快樂都是暫短的、不真實的,況且當一個人沈迷于五欲之樂時,身、口、意叁業往往不循正理、正道,一舉一動都是起惑造業,如是便種下了未來的苦果。所以,佛法所講的真正快樂,如經中所說:「寂滅爲樂」或「涅槃第一樂」。
但如何才能達到這第一樂的涅槃境界?正如《大莊嚴論》中雲:「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無病第一利」,利是利益,什麼叫真實的利益?沒有病。「知足第一富」,世間人追求富貴,什麼是富?知足是富。過去佛弟子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所以說第一富是「知足」。「善友第一親」,諸佛菩薩就是我們的善友。「涅槃第一樂」,「涅槃」的意思,根據玄奘大師的翻就是「圓寂」,也就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這是第一樂。末後還有兩句話:「此乃受即不受,無受即受。」其中的意義特別深長。接著論中繼續說下去:「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這個「勝妙樂」,決不是世間五欲六塵之樂,決不是世間名聞利養之樂;世間種種之樂,在佛法裏面稱之爲「壞苦」,不是真樂。「勝妙樂」才是真正之樂。如果我們能夠明白其中的真義,果能回頭、覺悟、認真的修行、學習,最後定能將一切煩惱滅盡,到達涅槃的妙境,那是一種不被系縛、寂靜、清涼、自在的快樂,此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就是將苦痛的根本徹底消除,證爲涅槃之樂。
當然了,上面所講的「涅槃之樂」,是離欲法、是出世法。然而在世間法裏,什麼是真正的快樂?怎樣才是喜悅的人生?
而世間人認爲人生最快樂的事又是什麼?
一次,孔子去泰山旅遊,在半路上遇到一位老先生自彈自唱,神情十分愉快。
孔子頗爲訝異,便問老先生:「你爲何這麼快樂呢?」
老先生回答:「我怎能不快樂呢?人爲萬物之靈,我幸運能出生爲人而不是禽獸,這是我第一件樂事。在這個時代男尊女卑,地位相差很遠,我又能生爲男人,這是第二件樂事。人的壽命長短不一,我沒夭折,而活到九十歲,這是第叁件樂事。」
孔子又問:「你有叁件樂事,可是我看你衣物簡陋,就知道你生活貧困,難道你一點都不擔憂嗎?」
老先生笑著說:「哈哈!錢財是身外之物,貧窮也是一件平常的事,只要淡泊明志,身心安泰,消遙自在,貧窮有什麼好擔心的呢?」
孔子再說:「你年紀這麼大了,不怕死之將至嗎?」
老先生回答:「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死亡只是人生暫時的終點,好像坐車到了終站就要下車,我心無牽挂,有什麼事讓我害怕呢?
說完,老先生又繼續彈他的琴。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所謂「知足常樂,多貪則憂。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心寬必然自在,放下自得安樂。
2.心靈源泉之樂
不過有多少人能像上述自彈自唱的老先生那樣灑脫自在?相信世俗一般人都會發出類似的疑問:人生既然有如此多的無可避免的痛苦,追求快樂是不是一種奢望呢?快樂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其實快樂是無法定義的,因爲快樂就好像活潑的清泉一樣,你想一嘗它的甘甜清澈,就必須找到它真正的源頭;然而它的源頭究竟深埋在何處呢?由于每個人的生命觀、價值觀不同,所以所追求的目標也就不一樣。
有些人,一生拼博,只想賺錢,他以爲金錢裏有快樂,但是金錢太多了,可能也是痛苦,人成爲了金錢的奴隸,所謂「人爲財死」,財富有什麼快樂呢?有些人認爲家庭最快樂,但是如果家庭裏的兄弟姊妹相處不和諧,彼此勾心鬥角,家庭有什麼快樂呢?有些人以爲愛情裏有快樂,終日追求,魂牽夢系,但是愛與恨是雙生兒,由愛生恨,愛得越深,恨得也就越重,夫妻反目,情侶背叛,多情往往爲情所苦、被情所害。
也有些人醉心于權力、地位,認爲權位裏有快樂,所以希望做高官、任高職,要與人競爭、要出人頭地,豈知爬得越高,就跌得越重,權勢高位也未必是快樂啊!
有些人則以事業爲快樂,例如做生意的人,每天耗盡精力去盤算,可是許多時候,生意越大,風險越高,一旦失敗了,千萬家財一夜散盡,一敗塗地,一貧如洗,淒涼慘淡,那裏有快樂可言呢?
有些人隱居山林,與清風明月爲伍,在山林中找到了快樂;有些人在平淡樸素的生活中,找到了安份滿足的快樂;有些人喜好讀書,他在古今的書海裏,找到智慧的泉源,找到了人生的快樂。
有些人覺得無求就是快樂,善念就是快樂,平安就是快樂。有些人覺得爲人服務,廣結善緣就是最大的快樂。
所以說,快樂到底在那裏?
問飛鳥,爲何要在天空裏飛翔?飛鳥說:天空中最快樂!問遊魚,爲何要悠遊在水裏?遊魚說:水裏最快樂!問湖泊,爲何要在山林裏奔騰?湖泊說,山林裏最快樂!
由此可見,快樂無處不在,其實不在心外,而是在我們心中,這個快樂的寶藏我們原本就有,只是沒有發現而已。
貳、做個喜悅的人
一、喜悅是什麼?
前面說到,快樂是沒有固定的形象或面貌的,在現實人生之中,很多時候,快樂也許就像一道美麗的彩虹,它的出現往往是在風雨之後,雲層經過陽光的折射,因而幻變成七彩缤紛的顔色──試問人在一生中到底要經曆多少風雨,也就是順境與逆境,挫折與磨難才能成功?其實順、逆因緣都是生命成長的曆練,唯有順境、逆境,才能曆練我們的身心,這是人生的事實;世間之所以稱爲「有漏世間」,就是因爲世間是有漏的、不圓滿的,所以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依佛法來看,無論順境或逆境都是因緣法,緣生必會緣滅,緣聚必會緣散;因此,在因緣的順逆當中,立足于生命的成長觀點來看,順因緣固然是一種曆練,逆因緣又何嘗不是一種磨煉?問題就看我們如何去體會。對于逆因緣,開始時可能難以接受;明明是苦惱折磨,又如何能從中得到喜悅?但是,正如古人所言:「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千回百轉,當我們經過了人生的種種曆練再回頭去看時,則不難體會當中成長的喜悅。
所以,生命的喜悅不一定來自順心順意或一帆風順,反而是從逆境的曆練中才能有更大的成長,從成長中才能體會到人生真正的喜悅;如果把喜悅只設定在人生的稱心如意或榮華富貴上,那就太過于狹隘了。甚至有少數人一生中從未經曆過逆境的考驗,就像溫室中的花朵,這樣的生命又有何意義呢?
所以,喜悅比快樂更恒久、更超越,是一種生命的自我升華與呈現。
喜悅,是一種心態。
心態,是指心裏的態度。世俗一般人都會「心隨境轉」,對于外界事物的變化,心理會隨之而變;因此,若無正確的心態,則遇喜即喜,遇憂即憂,實實在在是一個平凡庸俗的「凡人」。可是,一旦擁有了喜悅的心態,則逢喜逢憂,均能以樂觀而平常的態度去對待之,試想世間那有一事一物不是因緣和合而…
《喜悅人生 自在生命──知足第一富 無憂第一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