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九課(十七)修行就是擺正心態
網上曾經流行這麼一句話:“成熟後,幸福是一種心態,領悟了就幸福。”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比如說,若懂得行持善法的一系列功德,在從事善法的過程中,由于心態已經擺正的緣故,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一種喜悅,而不會心生不滿或委屈:“爲什麼要我去做這件事?”相反,如果心態沒有擺正,即便當時不好意思說出心中的不滿,相信你的內心已經被煩惱充滿。前段時間我在漢地給居士們講法期間也說,産生家庭矛盾的最大原因,就是夫妻都沒有認清什麼是家庭,爲什麼要組成家庭,所以心態沒有擺正。男方可能覺得:“我在外面工作壓力巨大,已經忙累了一天,好不容易回到家,自然要好好休息一下。”女方則認爲:“我也有工作,工作也不輕松,爲什麼回到家還要做全部的家務,侍候一家人?”有這種想法的時候,相信他們已經完全忘記了建立家庭的真正目的。細致觀待,在我們建立家庭的時候,是爲了找一個保姆嗎?不會的。我們是爲了尋找一個志同道合的伴侶,希望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在幸福和快樂中共度一生。當家庭産生矛盾的時候,已經完全找不到幸福和快樂,完全背離了我們當初的期望。
同樣道理,我們平常從事一切善法前,首先要知道我們從事善法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相信你在念阿彌陀佛之時,絕不會怪佛陀:“爲什麼要我念經呢?”相信沒有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都在心甘情願地精進修法,因爲我們深切地了知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自己及天下所有一切衆生從輪回苦海之中獲得解脫。由于我們具備這種清淨心態的緣故,無論從事什麼善法,再苦再累都不會怨天尤人,即便是打掃經堂、院子這種小事,都會懷著非常喜悅的心情去做。這就是修行。由于心清淨的緣故,會消盡煩惱,積累很大的福報。否則,若帶著一種不好的情緒,即便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在出世間功德的角度,沒有一點點功德。因此華智仁波切曰:“心善身語善,心惡身語惡,心乃諸法緣,調心佛善說。”在自己的內心沒有清淨、心態沒有擺正之前,無論從事什麼善法,不僅不能消盡自己的煩惱,反而會增加自己的煩惱。
那若巴尊者依止帝洛巴期間,無論導師讓他去做什麼事,從來沒有産生過疑問,在具有信心的前提下,經曆二十四個苦行,最終獲得與上師無二的見解。表面上那若巴尊者沒有離事專修,只是遵照導師的教言做了一些看似與修法無關的事,但是這些都已經變成修法,成爲消盡煩惱功德增長的一種對治力。我們可能覺得,修行應該靜下心念經、打坐,把心安住在很平靜的狀態,但現前亞青寺的管家們平常似乎也沒修什麼法,但是他們見解比我們增長得更快的原因,當然是心態擺正,比我們更清淨。要是心態沒有擺正的話,我相信這個人永遠是煩惱的。所以我們平常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如同自己修行般虔誠去做。
我平常在其他地方給居士們講法期間,我先不講解你的禅定高低,也不講解你的煩惱減少多少,而講解你的性格有多少改善,也就是講解心態有沒有擺正。由于我們對佛法了解的緣故,心態一旦擺正,無論面對自己的家人還是金剛道友,永遠是和諧的,幸福的。以前有人問我,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什麼?我想站在世間的角度當中,面對生活而內心不被束縛,就是佛教最高的境界。所以觀待自己見解如何,從順緣的角度,可以講解禅定、修行、持戒乃至感受,但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講解性格的改善。何謂菩薩?既慈悲又平等者,就是菩薩。我們的內心何時達到平等,何時就是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