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魄太子止語淨業
久遠以前,在印度的波羅奈國,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有無礙的智慧,能夠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過去未來一切善惡苦樂等事,舉國上下都很愛戴這位智慧圓滿的太子。
然而,在太子十叁歲的那一年,卻忽然閉口,一句話都不說,就如同是一個木頭人一般。國王和皇後見到即將繼承王位的太子,突然間判若兩人、形同木石,心裏非常地焦急擔心。正在苦思之際,國王突然心生一計,派人找了一位知名的婆羅門來替太子看病。
心急如焚的國王問道:“太子爲什麼不說話了?”
占相的婆羅門從來都沒有見過如此的症狀,便胡亂地東扯西掰:
“禀告國王,太子的相貌雖然端正,但卻身藏禍害,日後恐怕傷及父母、禍害國家。其次,國王沒有能夠再繼續生育兒女,其實都是因爲這個惡子的緣故!按照習俗應該要將他活埋,才能保全國家的和平,以及讓國王再生貴子。不然,恐怕國王和國家都將會陷入危難之中!”
國王聽了婆羅門的谏言之後,心中非常地憂愁,坐立難安、食不知味,只好召集了王後與大臣們,共同商量這件進退兩難的國家大事……。 一個愁苦的夜晚過去了,衆人最後仍是不得已地決定在一處荒郊野外,挖一個深坑將太子活埋。
消息傳開了,舉國上下的百姓全都哀痛不已,就如同家中至親往生了一般。而王後更是傷心欲絕,淚流滿面地說:“我的兒子命薄、福薄,才會遭遇這種災殃啊!” 悲傷中的皇後,悉心將珍貴的珠寶、華服替太子准備好,差人送往野外的地洞,做爲自己心愛孩子的最後陪禮
此時,太子正在被送往郊外的途中,心想:“父王、母後和百姓都相信我癡啞了,並且還是個大禍害,卻不明白閉口不說話的我,是爲了淨化口業、避免造業。如今反而被邪人誣害,如果我再不說清楚,恐怕就要危害到更多的人。
于是,墓魄太子靜靜地拿著璎珞寶珠及華服,到河水邊沐浴後,穿戴著華服、珠寶來到挖坑造室的地方。
太子見到工人便問:“你們在這裏做什麼?” 工人眼見是一位舉止得體的貴人,便毫不隱瞞地回答說: “我們的太子由于癡聾喑啞,對國家很不吉祥,而國家又不能沒有太子,所以國王采納婆羅門的建議,命令我們挖洞將太子活埋,這樣皇後就可以早日生下健康吉祥的新太子了。”太子聽了之後,就告訴在場所有的工人說:“我就是墓魄!” 工人們全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便叁步並作二步地跑到太子的馬車上去看──太子確實已經不在車內。 回過神來才又發現,在眼前的這位“太子”神情安詳、談吐文雅、和藹誠摯,實在不像是會危害父母、禍亂國家的人……。
在場的工人們起先是只驚訝、懷疑,繼而才驚覺到--自己差點錯手殺害了無辜的太子!大家馬上惶恐地匍伏在地,哀求太子能夠赦罪……。
朝中的大臣們火速地通報這個好消息,國王和王後聽了都心生大歡喜,立刻驅車去迎接太子。
國王和王後抵達後,太子趕忙起身,恭敬地五體投地頂禮,至誠懇切地迎接。
國王、皇後看到久違的太子如此舉止安詳、出言和悅,欣喜無比,便對大衆說道:
“朕今日有這樣的太子,實在是一件令朕及全國人民歡喜的無上好事,我們要重新迎接太子一起回國,好讓他將來登基王位、造福國民。”
話畢,太子卻向後退了幾步,懇切地告訴國王: “敬愛的父王,我明白在過去生中,自己也曾經是一位國王,名叫須念。當時,我以仁德治理國家幾十年,向來惠施仁愛、救濟貧窮、奉行諸善,並嚴禁使用殺人凶器,以致全國上下一片祥和、無人怨怼,乃至監獄裏更是一個犯人也沒有,而鄰近許多國家也都前來真誠歸順。
但是,有一天,爲了接待遠來的賓客,禦廚前來請示是否要屠殺六畜大設宴席宴請貴賓時,當時我念及面子,一時疏忽就點頭應許。然而,就因爲這一句話,使我死後墮于大地獄中,以償還殺生的血債,六萬年中,遭煎煮剝皮等罪報,慘苦難忍、求死不得。我本有眷屬無數、百官群臣和成千上萬的資産,集富貴與享受于一身,可是有誰知道我在烈煮剝裂地獄所受的種種苦痛?又有誰能替我分擔或代受?”
每當墓魄想起這些無量無邊的大苦,就會心寒膽戰、冷汗直流、毛骨聳然,“因一言之失而受衆苦”的因果業報,不時地在提醒自己……,爲謹守口業,所以決定不再開口說話。但是,今日念及父王將會因爲偏信邪說而殺害生命的過失,墮到地獄當中受苦,所以才又開口。
“墓魄因爲了達了這些宿世因果,所以希望往後能如法精進學道修行,永斷衆生生老病死等一切痛苦,懇請父王不要怪罪我才好!”語畢,天雨香花,帝釋天神歡喜擁護,並當下將太子身上的寶衣化做一縷袈裟。
國王在聽完墓魄太子述說過去因緣之後,歡喜贊同了墓魄太子出家修行的選擇,並說道:“你過去爲人國君,勤政愛民,仁德治國,操守高潔,道德崇高,修持了種種善法,只不過說錯了一句話,而致招感了無量無邊的地獄苦報。如今我也是一國之主,卻都隨順自己的喜好來做事,甚至于不行正道、不以正法治國、不行善法,在我死後,不知要墮到何處受苦啊!”
國王回國之後,便努力改惡修善,實踐以正法治國、勤修善法愛護百姓的德政,因此國家從此昌盛不衰、豐衣足食,全國上下一片和樂。 墓魄太子最終也因爲精進求道,而圓成佛道,並且廣開法筵接引衆生,普度有情。
當時的墓魄太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而國王、王後就是世尊出家前的父母──淨飯王與摩耶夫人。
“莫以善小而不爲,莫以惡小而爲之。”
一念的差池使得爲善修福的墓魄應許廚師殺生害命,命終之後身陷苦痛地獄,求出不得,哀淒難堪;于是今世攝口謹言,持守清淨口業。
在您我反複無常、微細紊亂的思緒當中,也有著太多的
“一念差池”,讓自己遠離光明,招感苦果。
因此,唯有心存慚愧,謹言慎行,念念觀照,處處留心于萬物有情,才能夠重現生命本具的大光明。
摘錄自《六度集經》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