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讀《愚人食鹽喻》有感(龍恩)

  讀《愚人食鹽喻》有感

  

  龍恩

  修行人不貪于享樂,享樂的人不懂去修行。《愚人食鹽喻》給了我很大啓發。

  《愚人食鹽喻》說的是從前有一個愚人,一次到遠房親戚家裏去做客,親戚便殷勤地招待他,燒了好幾道菜款待他,可是忘了放鹽、味道很淡,于是愚人便說:“今天的菜很豐富,但都淡了一點,不太好吃。”主人想起忘了放鹽,于是便拿了些鹽放進菜裏攪拌,讓他再嘗嘗。這回菜的味道都變得美味可口了。愚人不由好奇地問主人“你放了什麼,菜變得這麼好吃呀?!”主人說:“放鹽呀,鹽是百味之源,能使每樣菜都好吃。”愚人自以爲鹽好吃,以後每餐都吃鹽好,省得燒那麼多菜了。于是到街上買了一大包鹽,回家急忙打開,抓了一把放進口裏,哇!好苦!愚人苦著臉,以爲是親戚騙了他呢。

  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和鹽一樣,適當地添加,可以使生活充滿趣味,但太多了就會變得苦澀。比喻貪圖吃喝玩樂固然不好。但過于苦行,甚至以種種苦行加于自身也是佛陀所不贊成的。又比如有人做事淡泊名利固然無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負責任,他的一生將碌碌無爲、一事無成,于國于民均沒有任何貢獻。過分地熱衷于名利,也會因過分計較而造惡業,生生世世因執著不休而輪回不息,豈不是自找苦吃。

  有的弘法者爲了使寺院興旺,向信衆籌集淨資建設寺院,這固然也是大功德。但不顧信衆們的經濟能力濫收,則難免使僧衆們心生不滿了。如執著于功德的大小,或以助資的多少來定對待信衆的熱情與否,則更易使人誤解:佛教是否注重于錢呢?由此而退失信心。如此造成惡劣的影響真是得不償失了。(生活中確有部分僧衆有此疑惑。佛教內部也確實存在這樣的弘法者。而這種執著功德的弘法者也畢竟只是少數,我們萬不能以偏概全,誤解了正信的佛教。)

  佛陀慈憫衆生,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俱可開悟,門門俱可了生死。但現在有的人卻貪多,將叁藏經典拿來當作學問研究,每一樣都試試,每一樣都修修,到無常來臨卻變得措手不及,再墮輪回,可惜可憐!正所謂“貪多嚼不爛”。佛門六度中有“精進度”就是讓我們專一而加緊修行。(精者專一之意,進者,進一步之意)淨土法門實乃末法時期之第一方便法門,叁根普被,老幼鹹宜,但只一向專念,淨念相繼,決定往生極樂淨土,不退成佛!也正如淨空法師所要求的念佛應“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才是專一,才是真正的精進。如今有的淨宗學人不一心念佛,卻推崇“禅淨密叁宗兼修”,此亦如喻中之愚人,菜加鹽已變美味,卻偏自以爲去吃鹽一樣,禅密不但修不成,就連念佛功夫也拉下了,成了“二吊子”,徒增笑柄。

  佛陀于過去世修行時,聞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半句偈,便舍身求法,如獲至寶,終成正覺。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聽得《金剛經》數句即已大受裨益,不久到五祖座下求法終成一代祖師。可見法並不在于學得多少。而在于修了多少。若能如法受持,則所得之受用無窮無盡。若不如法修持,即使學得滿腹經論,也只不過紙上談兵而已,沒有半點受用。可也有人借“沒空”爲理由,連念佛也懶,這樣說他怎麼信佛,怎麼虔誠都是假話。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吃喝拉撒,少一點妄想,少一點執著,少去自尋煩惱,那麼不就有了挺多時間嗎?信佛而不念佛的人,他的修行生活絕對會是像沒放鹽的菜一樣枯躁無味,如能把萬緣放下,一心專念,定會禅味無窮,法喜充滿。不信?!您自己去試試。

  

  摘自《洛陽佛教》1999年第3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