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的由來
◎董良
道場又稱菩提道場、菩提場,是佛教術語,最初是指中印度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之金剛座上佛陀成道處。如《華嚴經·世間淨眼品》雲: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淨,衆寶雜花以爲裝飾。” 《大唐西域記卷八》雲:“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這兩段文明確指出道場一詞最初是專指佛陀成道處。
道場後來則由專指佛陀成道處,演變成泛指一切僧人修道的處所。《維摩诘經注》雲:“肇(僧肇)曰:閑宴修道之處,謂之道場也。”經注的道場是指靜坐修道的場所。《大宋僧史略》卷中記載,北魏太武帝于始光二年(425)建至神道場,六年後又敕令州鎮建立道場,令于帝之生日營齋轉經,世稱之爲生日道場。《宋高僧傳·少康傳》載,少康嘗于烏龍山建淨土道場以行道唱贊。隋代天臺宗高僧智顗在《摩诃止觀》卷二中,將常坐、常行等四種叁昧之行處各稱爲道場。上述經典中所說的道場都是指修行之所。
各類詩文中經常有八修行之所稱爲道場。 如晉支遁《五月長齋詩》:“騰波濟漂客,玄歸會道場。”唐代王昌齡《諸官遊招隱》:“回指岩樹花,如聞道場鼓。”
隋朝時,隋炀帝崇信佛教。爲了統一佛寺名稱,赦令一 切寺院改稱道場,把建在皇宮的佛龛及其他佛事活動場所叫內道場。這一時期的道場就變成寺院的別稱。 如《佛祖統紀》裏有:“隋大業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場。”佛寺改名之後,道場便成爲佛寺別稱。此後一直流傳至今。臨濟宗則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稱爲道場。
道場在流傳過程中,其功能有所變化,最初專指修道場所,演變爲無論有殿宇堂舍,凡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均稱爲道場。《法華經·如來神力品》雲 :“所在同土,若有受持 、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于園中,若于林中,若于樹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于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本段經文強調恭敬供養《法華經》的重要,認爲凡是《法華經》所在之處,即爲有佛的法身存在,不論此處是否有佛寺殿堂,均叫道場。
摘自《正法眼》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