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石徑山

  石徑山

  

  ◎舍利

  事在李太後爲重修報恩寺節膳攢錢做功德的時候,萬曆二十年,紫柏大師在北京石經山發現了如來舍利。

  事情是這樣的:

  在隋朝大業年間,北京這一帶有位高僧叫靜琬。他擔心在遙遠的將來,佛法衰亡,世人讀不到佛經,故創章雕刻石製經版,埋藏在北京西部房山一帶的山洞中,該地叫白帶山,後來也稱石經山。靜琬大師爲此事辛勤經營一輩子,到唐朝貞觀十二年,只刻了少量的佛經。靜琬大師去世後,他的弟子們繼承遺志,繼續刻石埋藏,一代傳一代,傳了五代人,依舊沒有完成。後來,其他的高僧陸續也參與其事,直到元朝時,高麗國的高僧慧月大師接手經營,雕刻埋藏了許多,但仍然沒有完成。

  到明朝以後,這件工作就沒有人繼續做了。漸漸地,石經山一。也冷落下來。

  萬曆二十年四月,紫柏大師到北京辦事,住在潭柘寺休息。

  李太後久仰紫柏大師的名氣,就命令太監陳儒、趙贊等帶著紫色袈裟和銀兩齋具,到潭柘寺設供養紫柏大師。紫柏婉言拒絕紫色袈裟,接受了齋供。

  辦過齋以後,五月十二日,紫柏帶著陳儒趙贊,還有太仆徐琰,以及一些弟子們,到石經山雲居寺遊覽。幾年前,紫柏遊過雲居,在靜琬大師的塔前,感念佛法衰徽,抱幢痛哭流涕。這次重遊,仍然有悼懷古迹的意思:他們一行從雲居寺出來,到雷音窟禮拜石經,看見窟中雜物淩亂,就命令東雲居寺住持明亮和尚,找人打掃收拾。這時,山谷中忽然騰起奇異的光芒,刮風打雷,大地震動,衆人非常驚異。第二天,紫柏大師的弟子們繼續在雷音窟打掃整理,在洞中的拜石下邊發現了一個地宮,地宮中有一個石函。

  石函中裝有四五升石髓狀的靈骨,裏頭有個一寸見方的小銀函,銀函中有半寸見方的小金函,金函中有金瓶,金瓶小到只有黃豆大小,裏頭盛著叁顆粟米粒大小的紫紅色舍利子,形狀像金剛石,山谷中的光芒就是這叁顆舍利于發出的。

  石函上刻著叁十六個字:

  “大隋大業十二年,歲次丙子,四月丁巳八日甲子。于此函內,安置佛舍利叁枚,願住持永劫。”

  這是靜琬大師親自安奉的釋迦如來舍利。

  當初,隋文帝楊堅出生于佛寺,由比丘尼智仙撫養成人。智仙原有如來舍利一顆,供養多年,到楊堅稱帝時,舍利已經孳生繁衍,變成數百顆之多。楊堅要報答智仙的養育之恩,智仙把食利子交給他,囑他建塔修寺,弘揚佛法。所以,隋文帝時,中國修建塔廟最多,頒賜舍利也最多。

  靜琬大師安置的叁粒佛舍利應當是隋文帝楊堅恩賜的。

  紫柏的弟子道開首先發現舍利,興奮萬分,急忙告訴紫柏。紫看見後,歡喜禮贊,寫了封書信托太監奏報後宮,讓李大後知道。

  李大後做了許多佛事,今日方才遇到真正的佛舍利,真是高興。齋戒叁日,于當年六月,將佛舍利迎進宮中,供養叁日。

  摘自《空林佛教》2013年第2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