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29

  ..續本文上一頁變輕,最後突破那一關,見到我們的自性,這就是我們修禅或者修淨的目的。所以說它不屬于矛盾,本來就是一個。

  五、禅的分類

  選自《二〇〇一年行腳途中開示》

  禅有多種形式,有長行叁昧,就是不斷地走。你像打般舟行,就屬于長行叁昧,就是不斷地走,不停,也不坐著,這是長行叁昧。還有一種,是長坐叁昧,坐禅似的,老不起坐,一下子坐多少年,多少年地那麼坐,那叫長坐叁昧。還有一種,是半行半坐叁昧,比如念佛一小時,坐一小時。咱們這兒也是,坐久了,我再走一走,就是半坐半行叁昧。這也是一種法,比較好一些,適合普通人,適合大衆互相調解的這個心理。走累了回去一坐就是了,他就老實了,這個心容易調伏。

  佛說了,不修禅定,沒有智慧——這已經說了必須得修禅定。這個禅呢,分多種形式出現:有的以念佛爲禅,有的是以專門靜坐爲禅,有的是以修密爲禅,方式不同。比如還有的行長行叁昧,有的是行長坐叁昧,還有的行半行半坐叁昧。比如長行叁昧,像念佛就是這個,一百天長行不斷那個叫般舟叁昧,那就屬于長行叁昧。還有一個長坐叁昧,長時間不起座,就是像入定似的,這種長期的坐禅,叫長坐叁昧。還有半行半坐叁昧,一面坐香一面跑香,這是修禅的。而修念佛法門,一面念一個小時佛,一面再坐一個小時,這都是這樣的。

  禅是通一切法的,而且不光佛教有禅,有禅定,而且外道也在修禅。但是真正通禅定的只有佛教,外道他得不到真正的禅定,什麼叫做“禅”?就是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爲禅,這個禅不管你修念佛也好,修禅定也好,修密也好,都得往這個上面使勁,這才是爲禅。修到這個地方是禅,禅是什麼?禅就是佛,佛就是禅,你說誰能離開禅,誰能離開佛,是不是?

  六、動靜一如真修行

  選自二〇〇五年所講《經行》

  我們知道禅宗有一種參話頭的方式,都是在禅堂裏,實際上經行時參話頭更有它深刻的意義。選擇哪些方式隨自己的願力,都可以。無論是修哪個法門,或者願意試哪個都可以,都有很大的好處。特別參話頭是很殊勝的。念佛以後,再參“念佛是誰”,或直接參“念佛是誰”。這樣就開始參,不斷地參,久了自然有疑情。疑情生起了,離斷生死就不太遠了。所以一定要生疑情的,這很好。特別是緊著走路,緊著參話頭,很有意思。

  所以唐朝永嘉大師《證道歌》雲:“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語”指的是言語,“默”指的是不語,“動”是行動,“靜”就是不動。就是說我們修行應該學會,不僅在靜中能修行,動中也能修行,動靜一如這才是真修行。否則的話,我們修行就成了有時候修,有時候不修。這樣我們心用得不是那麼全面,就會把修行的時間延長了。因此在修行中必須要知道,生死在念念之中,既在念念之中,就要隨時隨地地了脫生死,不要等。

  附錄:

  虛雲和尚參禅要旨

  ◎虛雲老和尚

  目錄

  一 參禅的先決條件

  二 禅堂開示

   引言

   一、辦道的先決條件

   1.深信因果

   2.嚴持戒律

   3.堅固信心

   4.決定行門

  二、參禅方法

   1.坐禅須知

   2.用功下手——認識賓主

   3.話頭與疑情

   4.照顧話頭與反聞聞自性

   叁、生死心切與發長遠心

  四、用功兩種難易

   (一)初用心的難易

   1.初用心難——偷心不死

   2.初用心易——放下來單提一念

   (二)老用心的難易

   1.老用心的難——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2.老用心的易——綿密做去 

  結 論

  叁 參禅警語

  四 除夕普茶示衆

  五 修與不修

  壹 參禅的先決條件

  參禅的目的,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汙染,實見自性的面目。汙染就是妄想執著,自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智慧德相,爲諸佛衆生所同具,無二無別。若離了妄想執著,就證得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則就是衆生。

  只爲你我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染汙久了,不能當下頓脫妄想,實見本性,所以要參禅。因此參禅的先決條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釋迦牟尼佛說得很多,最簡單的莫如“歇即菩提”,一個“歇”字。禅宗由達摩祖師傳來東土,到六祖後,禅風廣播,震爍古今,但達摩祖師和六祖開示學人最緊要的話,莫若“屏息諸緣,一念不生”。屏息諸緣,就是萬緣放下,所以“萬緣放下,一念不生”這兩句話,實在是參禅的先決條件。這兩句話如果做不到,參禅不但是說沒有成功,就是入門都不可能。蓋萬緣纏繞,念念生滅,你還談得上參禅嗎?

  “萬緣放下,一念不生”,是參禅的先決條件,我們既然知道了,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無生,頓證菩提,毫無啰嗦。其次則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來清淨,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與我自性相幹,事事物物,皆是夢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與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漚一樣,隨起隨滅,無礙本體。不應隨一切幻事的生住異滅,而起欣厭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樣,自然根塵識心消落,貪嗔癡愛泯滅,所有這身子的痛癢苦樂、饑寒飽暖、榮辱生死、禍福吉凶、毀譽得喪、安危險夷,一概置之度外,這樣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遠放下,叫作萬緣放下。萬緣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別不起,執著遠離,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體顯露。至是參禅的條件具備了,再用功真參實究,明心見性才有分。 

  日來常有禅人來問話,夫法本無法,一落言诠,即非實義。了此一心本來是佛,直下無事,各各現成。說修說證,都是魔話。達摩東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衆生都是佛,直下認得此清淨自性,隨順無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都無異,就是現成的佛,不須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爲,不勞纖毫言說思惟。所以說,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衆生,如果不甘長劫輪轉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願成佛,常樂我淨,谛信佛祖誠言,放下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個個可以立地成佛。諸佛菩薩及曆代祖師,發願度盡一切衆生,不是無憑無據,空發大願,空講大話的。

  上來所說,法爾如此,且經佛祖反複闡明,叮咛囑咐,真語實語,並無絲毫虛诳。無奈大地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迷淪生死苦海,頭出頭沒,輪轉不已,迷惑顛倒,背覺合塵。猶如精金投入糞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汙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說出八萬四千法門,俾各色各樣根器不同的衆生,用來對治貪嗔癡愛等八萬四千習氣毛病。猶如金染上了各種汙垢,乃教你用鏟、用刷、用水、用布等來洗刷琢磨一樣。所以佛說的法,門門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當機不當機的問題,不必強分法門的高下。流傳中國最普通的法門爲宗、教、律、淨、密,這五種法門,隨各人的根性和興趣,任行一門都可以。總在一門深入,曆久不變,就可以成就。

  宗門主參禅,參禅在明心見性,就是要參透自己的本來面目,所謂“明悟自心,徹見本性”。這個法門,自佛拈花起,至達摩祖師傳來東土以後,下手功夫,屢有變遷。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師徒間的傳授,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平日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因病與藥而已。宋代以後,人們的根器陋劣了,講了做不到,譬如說“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總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惡。到了這個時候,祖師們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辦法,教學人參公案。或是看話頭,甚至于要咬定一個死話頭,教你咬得緊緊,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處,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製萬念。這實在是不得已的辦法,如惡毒在身,非開刀療冶,難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後來專講看話頭,有的看“拖死屍的是誰”,有的看“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晚近諸方多用看“念佛是誰”這一話頭。其實都是一樣,都很平常,並無奇特。如果你要說,看念經的是誰?看持咒的是誰?看拜佛的是誰?看吃飯的是誰?看穿衣的是誰?看走路的是誰?看睡覺的是誰?都是一個樣子。“誰”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觀心。

  性即是心,“反聞聞自性”,即是反觀觀自心,“圓照清淨覺相”,清淨覺相即是心,照即觀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觀佛,觀佛即是觀心。所以說“看話頭”,或者是說“看念佛是誰”,就是觀心,即是觀照自心清淨覺體,即是觀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覺、即佛,無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無往無來,就是本來現成的清淨法身佛。

  行人都攝六根,從一念始生之處看去,照顧此一話頭,看到離念的清淨自心,再綿綿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蘊皆空,身心俱寂,了無一事。從此晝夜六時,行住坐臥,如如不動,日久功深,見性成佛,苦厄度盡。昔高峰祖師雲:“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同參們!這是過來人的話,是真語、實語,不是騙人的诳語啊!

  然而爲什麼現代的人,看話頭的多,而悟道的人沒有幾個呢?這個由于現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學者對參禅、看話頭的理路,多是沒有摸清。有的人東參西訪,南奔北走,結果鬧到老,對一個話頭還沒有弄明白,不知什麼是話頭,如何才算看話頭,一…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