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P6

  ..續本文上一頁力量。

  十七、護法護的是法

  ——他保護的不是你,保護的是佛法。

  一居士:師父,得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有護法的?這個我以前聽說要有大功德,戒行清淨的人。

  護法呀,一般都有護法,如果你清淨呢,就有善護法。

  一居士:修行也不好,戒行也不清淨,像我這樣的,所以有時候做錯什麼,也不是有意的,能有護法嗎?

  你說什麼叫護法?他護的是什麼?他護你,還是護法呀?

  一居士:這不懂。

  他護的是法,你有法了,那護法就多,這力量就強了。沒有法,他護你啥呀?那就是魔了。這都在一念之間。你只要有法,心裏一清淨,他就保護你。他保護的不是你,保護的是法,是佛法。不要把護法看成什麼呢,我身外還有一個幫助我的——隨從。(編者注:錄音因換帶缺少,增加一句:護法只要見到你修行,有了一點善根,)就讓它增長,增長一點叫它更大一點。護法就那麼急,瞅著你,每天都那麼急。

  一居士:這個護法呀,是佛菩薩呀?還是天龍八部?(衆笑)

  護法它無相,你需要什麼樣的護法,他就來什麼樣的護法。你本身還有貼身護法,這都有。這個根據你修的功德大小,隨時都換的。你如果修成了,這個護法也跟著修成了,他也變了。

  十八、衆生與佛本無區別

  ——迷就是衆生,覺就是佛。

  一居士:衆生與佛區別也在于心量的大小?

  不是。區別就是迷和覺。迷和覺——迷就是衆生,覺就是佛。心量呢,那還是一個開始,那是一個開始啊。佛呢?達到佛的程度,什麼心量不心量的,一切知見全滅掉了。全滅掉了,就沒有這些知見了。有這些知見,還屬于衆生,九法界衆生,從菩薩開始向下的九法界衆生,還是衆生。佛沒有這些,一切等無差別,只不過是方便,佛度衆生只是方便、慈悲。

  所以說,什麼事情不要作來去想、生滅想,慢慢地就成就了,發大願就是菩薩了。所以說呢,自己未度,先度他人者,爲菩薩發心。進不進菩薩位就在你發心不發心,在于你本人。(編者注:《楞嚴經》卷六:“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

  一居士:我只有慚愧,現在只有這一個心態。所以說,走直道,去知見,處處不離佛號,我只有這麼做了。

  對。念佛號的時候就沒有知見了。就一個佛號,不要想別的,也不可能再想,只要有佛號就不要想別的了。

  一定要什麼呢?真真切切,念佛得真真切切,哪個字音也不許含糊,不要趕數量,說快點念佛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話都沒聽清楚就過去了。爲什麼呢?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和你的心裏不相應。你真真切切地念,一句要是念准了,它就入你的心田裏了,跟你的心就印上了,心佛不二。就印出來了,印住了。一旦你要真是遇到生命危險了,或到了了生死的時候,一句佛號就起來了,進你那個種子田裏了,那可了不得了。所以說要真真切切,認認真真。那句佛號就是你,你就是佛,最後就成一句佛號了,等無差別,往你的心裏印,使勁兒往裏印。

  金剛念法——擱嘴上輕輕念,但要字字清楚。用耳朵聞,但不是聞這個佛號,要不離這個佛號。聞什麼呢?聞自性,反聞聞自性。離了佛號沒有自性,因爲有佛號才有自性。所以說念佛要字字清楚,不要分別這個佛號:我念阿彌陀佛了。但是“阿彌陀佛”這四字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了了常明,這才和你自性相應呢!不分別,那才是念在一起了。金剛、無相,無相才是金剛呢。

  一居士:這個金剛念,是不是出聲不出聲都要念,有的書上寫的是小聲,稍微有點聲音,有的說是光說嘴形動。

  不是這樣的,這個是聲音大小無所區別,主要是什麼呢?你自己念,自己能聽見,而且字字清楚。你剛開始大聲念,耳朵能聽清楚,行了。後來你就逐漸地小聲,還能讓自己耳朵聽清楚。只要是能聽清楚就行,不動心念,不起雜念,就是念佛。耳朵能聞,在心裏聞呢,通過耳朵,在心裏聞。反聞聞自性,這樣的話,這才是真正的念佛法門呢,獲圓通啊。剛開始覺得別扭,等到時間長了,你就得到輕松愉快了。

  過去念佛你是一種疲勞感,念佛念得這個疲勞啊,累得慌,剛開始是這樣。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那是越念越輕松,越念越甜呢。那清淨清涼得不可說,那是法味,禅悅爲食嘛。你別越念越起煩惱,那就不對了。

  要是法對了,彈指超無學,彈指間就超無學啊!法對了,一念對了,一下子就超出去。一念不對了,老是在忙活。

  一居士:那就煩惱了。

  開始就一點點下功夫,一點點找,真正地放下、放下、放下……都放下了,真正念到了,一下就有甜頭了。

  (編者注:《楞嚴經》卷五:“陀那微細識,習氣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叁摩提,彈指超無學。此阿毗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一居士:煩惱是下功夫下錯了。

  一居士:你們還怕來了沒有收獲呢!

  一居士:我知道。

  一居士:被師父說的“把兒”(bà)沒了吧!“把兒”扔了,不是一件壞事,要不老在心裏揣著。這次問完了,下次就不想問了,要不就總尋思著問,覺得那時候來了太可惜了,怎麼沒問呢?別人沒揣著,自己老揣著,這不也麻煩嗎?

  有時候能問,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有時候這個疑惑一下子就消除了。自己不問呢,也不見得是壞事情。

  一居士:原來我總以爲護法是像你說的那樣子,是天龍八部,佛菩薩。

  你要修正法,護法他就是菩薩,就是菩薩啊。

  一居士:就是菩薩啊!

  就是菩薩來護你。誰護你?都來護你,發心就是菩薩嘛,護法就是護發心的。有一念之間,你有這麼一善念之間,那佛菩薩馬上就到了。不是像咱們說的,坐汽車啊,弄得挺費事的,還合計來沒來呢?進沒進屋呢?在沒在你跟前站著?哪有那事?沒有那事。只要是你一念發心,護法就在跟前站著呢!這個“站”,也是比喻的說。所以說,他護的是法。只要是你發心,慢慢地這麼發心,最後法身成就,法身就成就啊!

  一居士:師父,我自從學佛,走這條路,始終是圍繞著淨土法門。我對這個淨土法門執著得挺深。在明心見性之前,這個意識心,有時候就是什麼呢?淨土講,帶業往生吧。就是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分叁輩九品,在意識心裏現出來那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是不是真實的?

  你迷的時候就不真實了,悟的時候就真實了,煩惱即是菩提。

  一居士:師父,請問一下,就是關于迷時和悟時這兩者的區分。就是按這個後天意識來區分,我現在沒有轉出去,轉出那些境界就不說這些話了。沒有轉出這個境界是個後天境界,這後天境界在自我解脫的方面應該怎麼分?

  怎麼分?就是一句話,你看你自己動沒動心念兒。心念兒沒動,它就是真的,你不用合計了。是相、不是相?我只要心念兒一念沒動,它就是真的;如果我動念了,說這個是和不是?它就是假的。

  一居士:謝謝,謝謝。

  一居士:居士好多在修,就是在這裏困擾的人很多。有的人往往執著的心特別強,假象來的時候不知道,不是說全知道到點子上去了,整天困得迷迷瞪瞪的,有了還迷迷瞪瞪的,沒有了還苦惱。

  所以說呢,這就是迷,這就是迷呀!

  一居士:說迷,沒有了,還苦惱。有了呢,還執著上了,感覺著今天看,明天看,看看看,就這樣。說真的,什麼明了都沒有。確實是像一杯水似的,說是看透徹了,其實沒有看透徹,自己還模模糊糊看著,像是隔層膜。

  這就屬于什麼呢?就是還屬于迷一類的。

  一居士:還屬于迷一類的?

  還是迷。因爲你迷,所以才有了這個,悟了之後,一切都翻了個個兒。翻個兒呢,就不一樣了。但是並不離開這些相,他就知道這叫相了。用時有相,無用是體。只要是不分別,不管你是上哪兒去,說誰來接我,只要我一念不動,相不相的,就不用管他。該去的時候,不是說你想去不想去的問題。

  一居士:那自然地就去了?

  也不是自然,它非因緣,非自然,不要以爲是自然的事情。有自然,也不對。

  一居士:師父,剛才說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間的關系,我們現在屬于聽者,就好像一杯水似的,怎麼才能看得那麼明白呢?

  就是用比喻說一下?

  一居士:對。

  怎麼說呢?這個自然呢,也不對,因爲它不屬于這一類,它是不生不滅的。有那麼一句話,“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即無種,無性亦無生。”如果你一分別,等于有情來下種了,那就是生滅法。“無性亦無生”,只要心念不動,它就不生也不滅。不生不滅,不是說不生,它就要滅了,那是斷滅法,那是邪見。你不要還沒等修到這個地方,就怕:“我不生了,是不是也滅了?”先擔心這個問題了。這就是知見的問題,是咱們的恐懼心。沒有了,沒有就是沒了,說“沒有”就以爲是沒有了,這就不對了。(編者注:《六祖法寶壇經》,五祖傳六祖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一居士:謝謝啊。

  有了就真實嗎?所以說呢,老墮落在有和無的這個知見上了。應該是不虛也不實。

  一居士:不虛也不實。

  對。中道,取于中道,遠離兩邊,這才叫佛法無邊呢。

  一居士:在中間裏,就是一種覺了,在中間晃蕩也是一種覺了?

  不對。

  一居士:那爲什麼呢?

  遠離兩邊。

  一居士:遠離兩邊,中間也不立。

  中間也不立。爲什麼說中間呢?

  一居士:中間不立,就是說除了兩邊都沒有的話,必然要明白一點。

  兩邊都沒有了,還有個中間?沒有了。它是個義,中道義。不要墮落中道了。中道也不對,有名相都不對。

  一居…

《參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