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四▪P2

  ..續本文上一頁父慈悲開示:日中一食,持金錢戒,行頭陀,叁衣缽不離身具體所含的甚深妙法。請師父開示,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錢戒,不行頭陀,叁衣缽離身,能不能成就?

  “日中一食”,爲什麼說日中一食是一個戒律,而且是最基本的戒律?因爲日中一食是中道義,是能夠了脫生死最直接的一個辦法。衆生都是以食爲本,有了食物,他就能生存。同時又有了貪欲,過多的食物産生了欲望,就有了生死的輪回。這個食物對我們來講,是修道最大的一個障礙。衆生對食物的貪戀非常強烈,甚至不惜生命。爲了吃,他可以把別人殺掉,甚至餓急眼了他可以吃人。佛經曾經記載過,在大饑荒年代,連食物都找不著,那時候的人扛著個大腿走道。誰的腿呢?家裏老人死了以後,把腿割下來,扛在身上來充饑。因爲別人家的屍體他得不到,只能吃自己親人的肉。所以說衆生對食物的貪戀特別強烈。

  特別是我們現在條件好了,人們要拼命地吃,有的是叁頓飯、四頓飯、五頓飯、六頓飯,有的甚至一天吃七頓飯。養成了一個非吃不可,不吃就吃虧的習性。爲了幾分鍾的欲望,就拼著命地掙錢,甚至用搶劫等等的手段,來滿足嘴——這個味覺的需要。由于過多的食物,産生了刺激,也就是欲望。欲望出來以後,就墮落在生死輪回裏。

  有了食物,就有了欲望,所以說食物是欲望的本錢。欲望是生死的根子,我們想要斷欲,首先從食物下手。不斷食物,不減少食物,你想斷欲,那是不可能的,因爲這個食物産生的沖動特別強烈。有的人吃飯過多以後,一個是昏沈,另外産生了物質的力量,有的是要打人。他渾身來勁了,不知道往哪消耗,就想打人,還不敢打,怎麼辦?打牆吧,再磨磨拳頭,這樣的也有。有的就跑到邪道,産生了欲望,要沖動。所以說這個食物對修道來講是很重要一關。

  我們出家只有斷欲才能了脫生死,不斷欲,想能夠了脫生死,佛說就像沙子要煮成飯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佛有大智慧,日中一食是斷欲最好的一個辦法,既能維護身體的需要,又能斷欲。

  同時日中一食還要求過午不食,不允許過午,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現在我們想出家修行,首先應該了解日中一食,它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戒律的清淨與否,也要看日中一食。比如說八關齋戒就要求必須日中一食,如果是做不到,你就不能給人授八關齋戒,一切戒律都不能給人授。包括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這都不允許你授。所以說日中一食是戒律的一個保障。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日中一食,就體會到日中一食的好處。頭幾天有個居士來,他也日中一食,他說:我那天就是早晨喝點粥,喝不點粥,非常少,喝完粥以後,馬上就消化不良,胃特別難受,而且吐出的氣都是臭的。所以我再也不敢犯了。

  原先九五年行腳的時候也是:有一次晚上遇個居士,問一些佛法的事情,臨走的時候供養錢,我和性空師不要,又結緣他經書,他很感動。第二天早晨拿著暖瓶,裝了豆漿,就追過來了。那時候我們已經離開住宿的草垛了,他就追了很遠,追上以後要供養豆漿,我說我們早晨是不吃的。當時他那個臉哪,都要哭了。當時我動個念:“哎呀!成全他吧!把這個豆漿當水喝。”就喝了能有多半缽的豆漿。那個缽不算太大,我們過去用的缽小。喝完了這一上午就消化不良,非常難受,就像中毒一樣。而且中午乞食,乞來的食物也不香,沒有過去的那種清淨味,所以說它破壞了內涵。

  現在有一種叫瑜伽功,修行中還要忍受饑餓,來治療身體的疾病。最近還有一個報導,說中國一個長壽鄉,人活得最高的歲數是一百四十幾歲,過一百歲的就有七十五位。最後發現他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有饑餓史,不肯吃多,都要挨餓的。他們的化驗指標只是正常人的一半,都比正常人低,但他們活的歲數比誰都長。所以說我們持日中一食不光是修道,可能還長命呢!這個咱們沒有想到。日中一食的好處很多,修行必須過這一關。

  佛在世時都要求僧人日中一食。雖然是末法時期,但是物質更豐富了,我們更有條件去日中一食。又有豆油,是不是?菜也多了,也好了,你再不日中一食,那就更不像話了。佛在世的時候,那麼艱苦都要日中一食,我們有這個條件,如何能不日中一食呢?另外,現在的居士和善男信女,在布施上做得也都比較好。乞食的時候基本上也能乞到食。所以更應該日中一食。就算乞不到食物,也應該日中一食。

  曾經我有這麼個念頭,就是吃一頓飯也生起慚愧心,因爲無修無證的。雖然是乞食,也覺得不好意思、慚愧,何況兩頓飯、叁頓飯,那不敢想。現在還稍好一點,那時候不敢想。有時候遇到這個吃多餐的出家人,就像看見敵人一樣,這心裏非常不舒服。現在對他們也能理解,但是理解歸理解,希望他們將來也能日中一食。因爲這個日中一食好處太多。第一個,你聽佛話,能夠依教奉行,能遵佛製,首先就是持戒。第二個,能修道。而且修的不是修物質所帶來的能量這個道,而是通過我們自身直接修行所得來的這個道。它真實,不虛假。

  “持金錢戒”,這個金錢,我們知道,人人都喜歡。但是要說金錢是毒藥,是毒蛇,並沒有幾個人在這上認識它。有的人認爲金錢可以帶來幸福,但他有很多錢以後,同樣是苦惱重重,有時候甚至比沒錢的時候還要苦惱。

  有個故事,過去有一個財主,發現牆外面一家貧困的人,每天都很歡樂,他就問管家說:“他們家爲什麼那麼歡樂,什麼原因?”這個管家就告訴他:“你想知道原因,就包一錠銀子扔過去,就知道結果了。”他真就拿布包一錠銀子扔過去了。這家突然得到銀子以後,倆人就商量,這銀子從哪來的,用來幹什麼,就計劃買房子呀、買地呀,或是買傭人哪,怎麼蓋房子啊等等。最後商量來商量去,說得先藏起來,藏哪呢?藏哪都怕人找著。倆人爭了半天,這一宿也沒睡好覺。第二天,說:“我們天天都很清淨很清淨,爲什麼這一宿沒睡好覺,就爲這點錢嗎?”後來一尋思,這玩意不能要。沒有它我們挺好,有它這一宿睡不了覺,這以後麻煩不更大嗎?就順著牆又給扔回來了。財主通過這個事情,才知道金錢的害處。

  要想歡樂,得到清淨的歡樂,首先遠離金錢。世間人尚需遠離金錢,何況出家人更應該遠離金錢。因爲我們出家人是乞士,是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來維持生活的。佛在戒律中有規定,出家人必須日中一食,要持金錢戒。佛講:“持金錢戒是我的弟子;如果口稱是我弟子,而不持金錢戒,手捉金錢,絕非我弟子。”肯定不是佛弟子,佛講得很嚴肅。在南傳藏經上也有記載,世間人證到叁果阿羅漢的時候,他也主動地舍棄金錢,持金錢戒。

  包括中國的龐家四聖,全家開悟以後,把萬貫家産全扔到河中間去了。而靠什麼生活呢?去種地生活。在家居士開悟了以後,也去這麼做,所以說金錢是障道的因緣。爲什麼不開悟?就是你老摸錢的關系,這是一個原因。另外你爲什麼老有病?也是你摸錢的關系。因爲錢能帶來煩惱,實際上錢就是煩惱所化的,沒有錢是真清淨的,所以說持金錢戒很重要。

  (編者注:唐朝龐蘊居士先後受學于石頭希遷禅師,馬祖道一禅師。在其證道後,將家中金銀珠寶等全部財産皆抛入江中,世人不解,他爲此而作一偈:“世人多愛金,我愛刹那靜,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龐家以後的生活皆靠兒子耕田,女兒靈照編竹籬維持。並且兒子也不結婚,女兒也不出嫁,與龐婆四人皆共證道,一家被稱爲“龐家四聖”。)

  在第二次結集時,又反複強調了這個問題。那時候有的僧人用缽乞錢,被阿羅漢知道,召集七百羅漢進行結集,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最後有大阿羅漢,就是聽過佛講法的羅漢,親自述說了佛的戒律,判斷手捉金錢是非法,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對這條戒律不能去懷疑,也更不能說因爲是末法時期,就應該摸金錢了。因爲這一條戒是成佛的保證,也是修行的保證。不能因爲末法時期,我們反而不要保證了。

  末法就是艱難,就像大海一樣,波浪更大。在這個波浪更大的苦海裏,想過這個苦海,必須靠舟船才能過去。而金錢戒就是這條船,它是我們修行的保證,也是過苦海的筏。所以這條戒律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越到末法時期,這條戒律越重要。就像一個人,病越重,越需要治療。不能說病重了,反而不需要治療,這是不正確的。

  行頭陀,有的人認爲行頭陀在這個末法時期也不適應了,到中國也不適應。甚至有人講,佛法在印度爲什麼滅掉,就因爲持這些戒律、行頭陀所滅掉的,這種說法沒有根據。佛是大智慧者,別說才叁千年,不論多少劫,佛在他的智慧中都能看到。而且之所以定出這個戒律要行頭陀,這是因爲它能去掉我們的慢心和貪欲,能行菩薩道。這是非常直接的一個好法門,太殊勝了!

  出家人就叫乞士,乞士就要乞食才行。所以說作爲乞士來講,你不去乞食就辜負了這個名字。通過我們這十多年乞食的經驗,才深深地知道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和功德。要想成就佛法,必須行頭陀,不是可行不可行的問題,也不能說因爲年代不同就不能行。有人甚至說,外面動亂,外面太亂了,不能行頭陀。不是外面太亂,有時候是你兜裏有錢。有錢你就怕亂,沒錢你怕什麼亂哪,是不是?越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裏,我們出家人更應該行頭陀。因爲頭陀是一種很好的修行方式,它能夠起到消災免難的作用,能讓衆生離苦。頭陀能夠顯示叁寶的存在,有了叁寶的存在,衆生就有了皈依處;如果沒有叁寶的存在,衆生就無依,不光是人無依,連鬼神也無依,所以說天下大亂。

  爲什麼天下大亂?就是衆生沒有依靠。人沒亂,鬼神先亂,也是因爲沒有依靠。只有叁寶出現了,他們才能夠離苦得樂,才能不亂。僧寶是乞士,你不乞食怎麼能成爲僧寶?所以說行頭陀不光是令佛教能夠興盛,更主要的是衆生有所依靠。有了依靠才能離苦得樂,國家才能安甯,風調雨順。所以說行頭陀非常重要。

  特別現在假和尚多,冒充僧人到處去化緣、要錢等等。像我們乞食時經常遇到人家罵我們“假和尚”、“化緣的”,甚至還說“老道”、“騙子”等等。這就是衆生對假和尚的不認可,這心裏話有時候就沖著我們講開了。他認爲我們也是假的,實際上是在向我們訴說。雖然是這樣,但對衆生是一種傷害。他們由于對叁寶失去信心的這種想法,會墮落,甚至會失去人身。所以說一個假和尚會弄瞎天下人的眼睛,其害無窮。

  出現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辦?必須由出家人來把它清洗掉,那就是要建立真正的僧人形象。也就是說要日中一食,不摸金錢,還要行頭陀。用身行來改變這種認識,讓人知道那是假的,不是叁寶,使衆生心裏得到叁寶的加持。心有所依,心有所歸,才不致于墮落。這就是我們需要行的菩薩道。

  “叁衣缽不離身”,因爲叁衣缽是佛所製,它代表了法,能護身、護戒,能讓我們成就,所以不應該離身,它也是出家人的象征。現在也有所變化,有些出家人帶一件衣服就出來了,其它衣服都不帶,缽就更不用說。所以咱們寺院已經規定了,叁衣缽不離身,如果不帶叁衣缽,不給挂單。

  頭一段時間,有一個師父很虔誠,准備了兩年。說爲了來大悲寺,鍛煉兩年了,鍛煉日中一食等等,尋思:“都說大悲寺嚴,我得好好鍛煉。”鍛煉兩年,覺得差不多,就來了,但是就帶一件七衣。後來一問,他沒帶叁衣。執事說:“你知不知道不帶叁衣缽是錯誤的?” 他說:“這回知道了。”知道也不留。不能因爲來人就好,任何方便就開,不能那樣。必須有原則,從咱們做起,要樹立這個規矩:叁衣缽不帶全,不留。我們出門,叁衣缽也必須在身。不管用上用不上都必須這麼做,這才具足一個僧人的形象。同時叁衣缽的功德能爲我們護戒,護住身體,護我們的法,使我們能夠保證成就。因爲叁衣的每一塊都代表了佛法,都在教育我們。只是我們有時候光知道它是衣服,實際上你不知道那是法衣。缽也是,都在講法,它潛移默化地教育我們,使我們提起正念。

  “如果不日中一食,不持金錢戒,不行頭陀,叁衣缽離身了,能不能成就?”這個問題不用懷疑,違犯佛製,違犯戒律,能不能成就?這是不能成就的。雖然在各方面也努力地修行,但由于不圓滿是不能成就的。佛是兩足尊,是圓滿的,佛是因爲持這些戒律來成就的,那我們如果不持這些戒律,怎麼能成就?

  比如說,現在南傳佛教還是日中一食,不摸金錢,而且常行頭陀,有很多的證了初果、二果、叁果,證到羅漢果。也有人說:“我這些都不持也能成就,大不了我往生西方呗!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往生西方。”因爲你是出家人,不持這個戒律是不行的。因爲經書裏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少了善根、福德因緣是不能生的,講得很清楚。也有人說,“我少持一條”,你少持一條,那就晚成就幾劫吧!用劫來衡量戒律,持一條戒律,你就提前一劫成就。如果你一條不持,就晚幾年,晚幾劫。那你得受多少劫的苦?將來到哪去還不知道,沒有保證。如果不持戒,你就算修出來一些神通,包括能在虛空飛行,那也是羅刹道,不是佛法。這個問題就講到這裏。

  

《二〇〇六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