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文學的魅力
章淑芬/文
前言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衆生有很深的緣份,只要家 裏有設佛龛,都會供奉觀音菩薩;不只是佛門弟子,道 教信仰者也會供奉,在臺灣、大陸,乃至全世界,皆贏 得「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之美譽!
觀音是誰
觀音是誰?是否有真人真事?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嗎?觀音的形象一向是透過不同的經卷,而有不同的說 法、不同的身分與形象。
一、阿彌陀佛的兒子
在《悲華經.大施品授記品》中提到,觀音與阿彌 陀佛,兩人曾是國王與王子的關系,兩人多生累劫來, 志同道合,因緣非常深厚。
經文中說得很清楚,在無量劫以前,阿彌陀佛作 轉輪聖王時,觀音是轉輪聖王的第一太子,底下還有第 二、第叁太子…,觀音是大兒子,名叫不眴,出家之後號 觀世音,第二個兒子叫作大勢至,而轉輪聖王就是後來 極樂世界的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因此,阿彌陀 佛成佛後,有兩位大菩薩作爲脅侍,常住在極樂世界, 一位就是觀世音菩薩,另一位就是大勢至菩薩。
二、南海普陀落伽山的主人
《華嚴經》中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善財童 子一站一站的向諸善知識、大菩薩們參學諸法,于印度 南海的島嶼「補怛洛迦」上,谒見了觀音,聆聞法要, 後人就以南海的「補怛洛迦」作爲觀音道場。
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又以浙江省定海縣的普陀山 爲觀音的道場。在五代時候,有一位日本僧人慧锷,來 華求法後要回日本時,請了一尊觀世音菩薩的像帶回日 本,當行船經過定海舟山群島時,被狂風阻擋了歸程, 當時海上長滿了鐵蓮花,船只無法通過,傳說觀音菩薩 不願跟他去日本,只好供奉在那座小島上,取名爲「不 可去寺」,從此以後來朝拜的人多了,于是就更名爲普 陀山,成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叁、妙善公主
中國民間已有觀音爲妙莊王幼女的傳說。《觀音 寶卷》、《香山寶卷》及《觀世音菩薩傳略》等書,說 法大同小異。歸納起來,大致如下:古代妙莊王有叁個 女兒,名爲妙因、妙緣、妙善。國王爲她們擇婿,唯有 叁女妙善堅拒,執意出家爲尼。國王大怒,將妙善趕出 宮。後來國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妙善變化成一老僧 向莊王進奏:"只有至親的手和眼方可醫得。"妙莊王要 求大女、二女獻出自己的的手和眼,都遭到拒絕。老僧勸 莊王去求香山仙人,香山仙人同意了這一請求,割手剜 眼獻給國王。國王服後,霍然病愈,見香山仙人斷臂缺 眼,心中過意不去,便叩拜天地呼籲,求仙人重長手 眼。過了一刻,香山仙人竟長出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 這即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她與妙莊王暢敘父女之情, 妙莊王聽從她的勸誡,皈依了佛門。
觀音文學
尊經爲上的經典類、論疏類、弘法文學以靈驗記作爲 見證,純文學以詩詞美文作爲描述,俗文學類中的《變文 寶卷》,在十世紀以前在敦煌發現,是一種俗講、講唱, 精怪小說《西遊記》、神魔小說靈驗、感應事迹極多,以 廣義的佛教文學來說,所有的佛教經典文獻都是文學。 觀音文學內容非常豐富,以觀音爲題材的文學作品 萌芽于兩晉觀音經典的翻譯,形成于南北朝觀音靈驗故 事;隋唐時期已出現了觀音贊美詩、觀音寺遊記、觀音變 女、俗講等多種觀音文學;元明時期觀音小說、戲劇、說 唱以及各種形式的對聯,標志觀音文學的成熟和興盛。 近代觀音文學仍蓬勃興旺,觀音形象頻頻出現于銀幕、 舞臺。以小說來說,以妙善公主爲觀音的作品最爲耳熟 能詳,北宋天竺普明禅師編集的《香山寶卷》、明代西大 午辰老人撰的《南海觀音全傳》等小說、俗講等,使妙善 觀音的故事廣泛流行于民間而成爲家喻戶曉。
中國古代觀音文學最繁盛的還有戲曲。擁有一大批 劇目,如《觀音救父記》、《觀音菩薩魚籃記》等,其中 有很多傳世佳作,這些戲曲作品深入人心。《西遊記》 描述觀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菩薩,具有無比神通的 菩薩形象,因而大放異彩,在《西遊記》中觀音菩薩在 佛道諸神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並享有崇高的聲譽。
各種形式的觀音文學廣爲傳播,蔚爲大觀,廣大信 衆喜愛觀音文學並且不斷創造觀音文學。其根本原因就 在于觀音菩薩和廣大的信衆心心相連,她救助每一個痛 苦困厄之人,最能急人所急,難人所難,隨時尋聲救苦是 她的使命,她顯化各種形象,來到娑婆世界,是信衆最 親切、最可靠、最信任的菩薩,這就是觀音文學裏所描 寫的菩薩。觀音菩薩這些救苦解厄故事,也因此深入人 心,從古至今一直廣爲流傳,永遠保持其不朽的魅力。
觀音信仰在真實與虛構、風俗與流行中,愈演愈 大,混融了經典、小說、傳奇、美感與民俗,形成了觀 音文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