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大師如何調和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本四班:釋慧超
機會總是留給有准備的人,與慧遠大師所做的探索不謀而合。
在此之前慧遠大師已學通古今,且持戒精進。作爲一代高僧,他不僅有道德,而且有修證,並具足莊嚴的相貌與儀表,因此福德與智慧力蓋人王恒玄,令其見之,心有所虛。
除過自身的修爲,慧遠大師對于佛教的發展亦做出了貢獻。他采用在思想上不産生正面沖突而選擇調和;在政治上強調佛教有完全獨立于政治之外的不共內涵的堅持,求同存異、超越差異,尋求相互認識澄清與調和的機會。
通過以廣義佛教與般若空見的對比,以及“沙門禮不禮敬王者”的辯論爲突破口,加以剖析與闡明,講事實,擺道理,是彼此的距離拉近,明確相同的部分,相悖之處選擇性讓步,加以適當妥協,從而爲中國本土文化認可與接受,並爲未來佛教的融彙、昌隆打下了基礎。以下從兩個方面加以簡述。
一、在禮教倫理上求同存異
如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與佛教五戒裏是相同的,是求同,這說明有共同的文化基礎,找到結合點。佛儒兩家都講行孝,但儒家是一生一世的世間善孝,順從父母,培育子孫,而佛教是度累世父母生死出世大孝,超越輪回,這是同中存異。儒家以人爲本“敬鬼神而遠之”,重心在今世,佛教是覺行爲本,以因果爲本,重心在通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是存異的地方。在“沙門禮不禮敬王者”的問題上,他不直接抨擊老莊或儒家,而是一再提醒、示說他們的都好,但佛教也有他的特意之處,就是佛教是方外之人,必定與世俗之人不同,自然不能爲政治文化所限製,但是他卻有益于社會道德的穩定,淨化與提升。
儒家思想是內聖外王,君爲君,臣爲臣,井然有序,以國王爲中心,以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爲目的。這是存異的地方。在偏袒右肩、赤腳托缽行乞這些枝末上做出妥協。
二、在行而上的哲學命題上加以調和
廣義的佛教借助老莊思想,其中又加入了儒家思想與般若正見,與純粹的印度正統的本土佛教有很大的差別,慧遠大師高瞻遠矚,他雖然得到了般若空見的正解,卻以老莊思想爲引之,以本土文化爲基石,讓人窺見般若空相,其實這樣表現恰恰肯定中國本土的儒家文化與老莊思想的價值作用,從而調和佛教這外來文化與儒家本土文化潛在的沖突,找到相互依存,共同進步發展的理論根據。從而使佛教文化迅速融入中國文化起到劃時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