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立身行道,行道在心

  立身行道,行道在心

  ——本一班:釋天因

  本周的《四十二章經》已經上完了,其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章是第四十章【行道在心】。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譯文:佛陀說:“沙門修行學道,不要像給蒙住了眼睛轉圈的磨牛一樣,雖然身體在行道,但心地沒有下功夫行道。心道如果行了,何必另外再用行道啊?”——“行道在心”

  從個人修學來講,無非是戒定慧叁學。從戒的本意而言,它是美德,是善的品性,能使我們避免痛苦,熄滅煩惱。本來有佛製的戒,我們的身心就已經能得到很好的規範,可如今那似乎沒了那麼強大的約束力了。學院今年加強了管理,規範了各種製度,它也是符合于“戒”的精神,然而從現在同學的心態來看,有幾人不是那被綁在石磨上的“磨牛”呢?

  身雖行道,心道不行。佛法講究心,一切唯心造。心態沒有調整,僅僅只是出于對製度的畏懼,對處分處罰的恐慌,如此只是被動地、被迫地、不得不地去按著規矩走,雖然行爲得到了糾正,但是內心的思想認識、觀念並沒有改變。長期的行爲觀念不統一,心和身會很痛苦。

  所以佛說“行道在心”,一個有道心的人,自動自發、自覺;一個認識到煩惱,認識到過患,並知道如何對治的人,不會隨順習氣,沈迷于煩惱而不能自拔。我們一味地從行爲上去糾正,雖見效快,卻非治本。

  一個懶惰懈怠的人,看見領導帶頭幹活,他只會礙于面子跟著幹,而不會發自內心真正的隨喜。一個人爲什麼不愛上殿,爲什麼總會遲到,爲什麼對法産生不了好樂心,這些都只是表面的現象,內心是什麼導致的,如何去轉變他的內在的東西,變成自覺自發的一個人,這應該是佛教個人修學的重點,也是教育的重點,也即叁學之慧學。

  如果心道不能,身道行得再好,那都是像一個人長得很莊嚴,而他卻是個傻子!

  我想不論是個人修學,還是學校團體的發展,它都是這同一個道理吧。一個人沒有了“慧”是傻子,一個團體沒有了“慧”就是空殼子。

  踐行佛法的核心精神及靈魂,即是“行道在心”。

  **************************

  法師評語:

  依法喻事,寓意深刻。

  身心行道,法自莊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