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院裏的春天

  佛學院裏的春天

  本叁班:能律

  透視窗外,經過寒冬洗禮過的玉蘭花爭先恐後的開放著,大有“滿園春色關不住”的氣氛。有粉白的花朵,也有小小的花苞嫩嫩的,襯托、誘發出這溫暖的春意。花賦予了人類美好的詩意和情懷。我不是在過分贊歎玉蘭花,而是在稱贊它這種沒有春雨滋潤卻依然綻放的精神。

  生命是無常的,花也是如此。生命賦予我們的是責任和使命,而不是踐踏。

  玉蘭花的花期很短暫,或許沒有閑暇去觀賞它,但它總是在春天來往時,默默的莊嚴這個道場,年複一年不曾悔倦,直到他的生命枯竭。《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尚會懂得用他們的生命,回報大自然,那麼作爲有情的我們呢?

  佛法是自然規律的真實體現,而修行卻是在與自然規律的巧妙融合。自然規律所體現的是和諧,不是無理索取和過分摧殘。修行是智慧的積累、實踐。《六祖壇經》雲:“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我們是生命的符號,有不同的責任和使命,那麼作爲佛弟子的使命和責任是什麼呢?除了要具有本有的素質外,能善觀緣起,把握時代命脈,同時也要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即以出世的情懷,積極地做著入世的事業。

  當我們真正明白生命價值時,在苦海中樹立強烈的出離心,找出沈淪苦海之因,念念不忘衆生。如此的行持才是體現這一期生命的價值。作爲佛子,穿好這身僧裝,吃好這碗僧家飯,是我們的責任,我們是出離塵世的“人大代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皆是在書寫我們生命的精彩篇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